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51页 |
1.1 引言 | 第13-14页 |
1.2 锂离子电池关键组件材料概述 | 第14-28页 |
1.2.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概述 | 第14-26页 |
1.2.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概述 | 第26-27页 |
1.2.3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材料概述 | 第27-28页 |
1.3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概述 | 第28-42页 |
1.3.1 锂离子电池若干安全问题及机制 | 第28-36页 |
1.3.2 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及机制 | 第36-42页 |
1.4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| 第42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51页 |
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 | 第51-59页 |
2.1 实验主要药品 | 第51-52页 |
2.2 论文研究中的主要实验方法及仪器 | 第52-59页 |
2.2.1 材料合成 | 第52页 |
2.2.2 物相、结构及相关表征 | 第52-56页 |
2.2.3 电极制备及电池组装 | 第56页 |
2.2.4 电化学测试 | 第56-59页 |
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抗过充固体添加剂的探索研究 | 第59-95页 |
3.1 引言 | 第59-60页 |
3.2 实验设计 | 第60-62页 |
3.3 实验部分 | 第62-63页 |
3.3.1 样品制备 | 第62页 |
3.3.2 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测试 | 第62-63页 |
3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63-91页 |
3.4.1 添加剂筛选探索 | 第63-67页 |
3.4.2 CuO作为LiCoO_2正极抗过充固体添加剂的研究 | 第67-86页 |
3.4.3 Cu_2O作为LiCoO_2正极抗过充固体添加剂的研究 | 第86-9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5页 |
第四章 二元正极材料LiNi_(0.5)Mn_(1.5)O_4的合成及电化学储锂性能研究 | 第95-115页 |
4.1 引言 | 第95-96页 |
4.2 本章研究目的 | 第96-97页 |
4.3 实验部分 | 第97-98页 |
4.3.1 样品制备 | 第97页 |
4.3.2 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测试 | 第97-98页 |
4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98-111页 |
4.4.1 合成机制 | 第98-99页 |
4.4.2 结构与形貌 | 第99-103页 |
4.4.3 电化学性能表征 | 第103-110页 |
4.4.4 抗过充特性 | 第110-11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11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15页 |
第五章 三元正极材料LiNi_(1/3)Co_(1/3)Mn_(1/3)O_2的合成及电化学储锂性能研究 | 第115-133页 |
5.1 引言 | 第115-116页 |
5.2 本章研究目的 | 第116页 |
5.3 实验部分 | 第116-117页 |
5.3.1 样品制备 | 第116-117页 |
5.3.2 热分析、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测试 | 第117页 |
5.4 结果与讨论 | 第117-129页 |
5.4.1 合成机制及热分析 | 第117-120页 |
5.4.2 结构和形貌 | 第120-124页 |
5.4.3 电化学性能研究 | 第124-127页 |
5.4.4 抗过充特性 | 第127-12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29-1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0-133页 |
第六章 碗状空心微球结构的Co_3O_4的合成及电化学储锂/钠性能研究 | 第133-151页 |
6.1 引言 | 第133-134页 |
6.2 本章研究目的 | 第134页 |
6.3 实验部分 | 第134-135页 |
6.3.1 样品制备 | 第134页 |
6.3.2 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测试 | 第134-135页 |
6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135-147页 |
6.4.1 结构表征及合成机制 | 第135-138页 |
6.4.2 储锂性能 | 第138-143页 |
6.4.3 储钠性能 | 第143-146页 |
6.4.4 全电池抗过充特性 | 第146-147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47-1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8-151页 |
第七章 论文总述与未来工作展望 | 第151-153页 |
7.1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51页 |
7.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| 第151-152页 |
7.3 未来工作展望 | 第152-153页 |
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| 第153-155页 |
致谢 | 第1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