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导论 | 第12-22页 |
第一章 中国立宪史中的土地制度 | 第22-47页 |
第一节 晚清预备立宪中的土地制度 | 第22-25页 |
一、钦定宪法大纲(1908) | 第23-24页 |
二、重大信条十九条(1911)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民国立宪中的土地制度 | 第25-31页 |
一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(1912) | 第25-27页 |
二、中华民国宪法草案(1913) | 第27页 |
三、中华民国宪法草案(1925) | 第27-29页 |
四、中华民国宪法草案(1936)和中华民国宪法(1946) | 第29-31页 |
第三节 社会主义立宪中的土地制度 | 第31-47页 |
一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(1931) | 第31-33页 |
二、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(1941) | 第33-34页 |
三、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(1946) | 第34-35页 |
四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(1949) | 第35-37页 |
五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(1954) | 第37-40页 |
六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(1975、1978) | 第40-43页 |
七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(1982) | 第43-47页 |
第二章 现行宪法中的土地权利 | 第47-78页 |
第一节 "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" | 第48-59页 |
一、城市土地归属源流考 | 第49-55页 |
二、国有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及其在经济上的实现 | 第55-57页 |
三、城市的更新、扩展与征地权的生成 | 第57-59页 |
第二节 "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" | 第59-69页 |
一、集体土地所有制的由来 | 第60-63页 |
二、集体土地所有权、农民集体与国家 | 第63-67页 |
三、集体土地所有制向何处去? | 第67-69页 |
第三节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土地权利? | 第69-78页 |
一、土地私有化、意识形态与宪法 | 第70-73页 |
二、城市与农村:不同的土地权利形态 | 第73-78页 |
第三章 城市土地权利的边界 | 第78-108页 |
第一节 城市土地权利边界的设定 | 第79-82页 |
一、征地权的内涵 | 第79-81页 |
二、征地权的中国语境 | 第81-82页 |
第二节 分税制、土地财政与征地权 | 第82-93页 |
一、分税制的推行和土地财政的兴起 | 第83-87页 |
二、土地财政的膨胀与征地权的失控 | 第87-91页 |
三、优化征地权运行的外部环境 | 第91-93页 |
第三节 重塑征地权的运行机制 | 第93-108页 |
一、建立体系化的公共利益确认机制 | 第93-99页 |
二、扩大征地程序中的公众参与 | 第99-102页 |
三、构建分享土地增值的土地征收补偿 | 第102-108页 |
第四章 农村土地权利的逻辑 | 第108-125页 |
第一节 农村土地权利的本质 | 第108-115页 |
一、农村土地的功能 | 第109-111页 |
二、农村土地权利的"大"与"小" | 第111-115页 |
第二节 农村土地中的"集体" | 第115-125页 |
一、农村土地的"集体化"与"被集体化" | 第116-119页 |
二、"集体"的演进:从人民公社到村民委员会 | 第119-121页 |
三、新的"集体"还是改良的"集体"? | 第121-125页 |
结语 | 第125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36页 |
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| 第136-137页 |
后记 | 第137-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