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1.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现状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| 第10-11页 |
1.3.1 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3.2 拟解决的问题: | 第11页 |
1.4 中国元素概述 | 第11-15页 |
1.4.1 中国元素的定义及构成 | 第11-13页 |
1.4.2 中国元素的精神内涵及分类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靳埭强设计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| 第15-25页 |
2.1 时代背景 | 第15-16页 |
2.2 靳埭强个人成长经历 | 第16-20页 |
2.2.1 童年时期的环境熏陶与艺术启蒙 | 第16-17页 |
2.2.2 求学创业阶段的体悟和积淀 | 第17-19页 |
2.2.3 成名后的探索与升华 | 第19-20页 |
2.3 靳埭强海报设计作品分期 | 第20-25页 |
2.3.1 西方风格的直接呈现时期 | 第20-21页 |
2.3.2 传统文化回归的探索时期 | 第21-22页 |
2.3.3 中得心源和意象表达的成熟时期 | 第22-25页 |
第3章 靳埭强设计的中国元素表现 | 第25-48页 |
3.1 中国哲学思想的审美表现 | 第25-31页 |
3.1.1 儒家审美思想和靳氏设计 | 第25-28页 |
3.1.2 佛家审美思想和靳氏设计 | 第28-29页 |
3.1.3 道家审美思想和靳氏设计 | 第29-31页 |
3.2 中国美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| 第31-38页 |
3.2.1“大象无形”“大巧若拙”与靳氏设计的朴素无华 | 第31-33页 |
3.2.2“天人合一”“天圆地方”与靳氏设计的自然和谐 | 第33-36页 |
3.2.3“空则有,有则空”与靳氏设计的虚实相生 | 第36-38页 |
3.3 中国书画笔墨的独特呈现 | 第38-41页 |
3.3.1 中国传统水墨书画的“气韵”魅力 | 第39页 |
3.3.2 靳氏设计中水墨“气韵”的呈现 | 第39-41页 |
3.4 传统汉字的意境营造 | 第41-48页 |
3.4.1 汉字与传统书法结合表现 | 第42-44页 |
3.4.2 汉字与生活器物结合表现 | 第44-46页 |
3.4.3 汉字与传统图形结合表现 | 第46-48页 |
第4章 靳埭强设计中的中西融合 | 第48-69页 |
4.1 中西思维方式的融合 | 第48-52页 |
4.1.1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| 第48-49页 |
4.1.2 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再认识 | 第49-52页 |
4.1.3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互渗吸纳 | 第52页 |
4.2 中西表现手法的融合 | 第52-66页 |
4.2.1 从形、意、神内在精神表现出发 | 第53-59页 |
4.2.2 从点、线、面外在结构形式出发 | 第59-63页 |
4.2.3 重复、近似、渐变构成形式的运用 | 第63-66页 |
4.3 中西融合之原则思考分析 | 第66-69页 |
4.3.1 东方情感与西方形式 | 第66-67页 |
4.3.2 尊重传统与贯通时代 | 第67页 |
4.3.3 扎根生活与服务市场 | 第67-69页 |
第5章 靳埭强设计思想与风格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| 第69-76页 |
5.1 要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误区 | 第69-71页 |
5.2 要把握中国当代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| 第71-72页 |
5.3 要顺应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融合趋势 | 第72-76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7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