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区域规划论文--中国区域规划论文--农村乡镇规划论文

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改造中的应用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1章 绪论第9-13页
    1.1 论文选题的原因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解决现有的乡村衰落问题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当代公共艺术使乡村重现生机与活力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改造对于乡村再生有重要作用第9页
    1.2 选题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论文选题的研究对象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论文选题的研究范围第10页
    1.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4 论文的基本结构及创新点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论文的基本结构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论文的创新点第12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第12-13页
第2章 当代公共艺术与乡村公共空间概述第13-21页
    2.1 当代公共艺术的基本概述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当代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当代公共艺术的历史发展第13-19页
    2.2 乡村公共空间的基本概述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乡村公共空间的基本类型划分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改造的重要性第19-20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20-21页
第3章 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环境中的表达形式第21-27页
    3.1 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景观营造中的地域性表达第21页
    3.2 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景观营造中的视觉形态表达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形式表达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色彩表达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材质表达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举例越后妻有地区公共艺术表达形式第22-23页
    3.3 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景观营造中的功能拓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当代公共艺术与公共设施的结合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当代公共艺术的文化功能拓展第24页
    3.4 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景观改造中的氛围营造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地域文化性氛围营造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场所归属感和场所记忆氛围营造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情感体验氛围营造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细节表达氛围营造第25-26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26-27页
第4章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改造的设计原则第27-32页
    4.1 地域性原则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地域性自然景观环境的因地制宜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地域性文化传统的提取借鉴第27-28页
    4.2 艺术性原则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艺术设计表现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艺术类型表现第28-29页
    4.3 互动性原则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当代公共艺术与创作者之间的互动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当代公共艺术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互动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当代公共艺术与观看者之间的互动第30页
    4.4 生态保护性原则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景观融入原则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少干预原则第30-31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31-32页
第5章 当代公共艺术与石城子村石沟改造第32-44页
    5.1 石城子村改造背景第32页
    5.2 石城子村概况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石城子村简介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石城子村空间结构分析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项目定位阐述第37页
    5.3 石沟公园改造设计第37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石沟现状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改造理念主题阐述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具体改造策略分析第38-43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43-44页
结论第44-45页
参考文献第45-4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7-48页
致谢第48-49页
硕士研究生作品集第49-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营改增”背景下昭通市建筑行业税收征管研究
下一篇:在华外国人跨文化能力与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认知关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