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

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观培育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引言第9-14页
    (一)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选题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2.选题意义第10页
    (二)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国内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2.国外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(三)研究方法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方法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2.辩证分析方法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3.文献梳理方法第12页
    (四)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创新之处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不足之处第13-14页
一、友善的内涵及友善价值观的理论依据第14-21页
    (一)友善的释义和内涵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友善的释义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友善的内涵第14-15页
    (二)中华民族友善传统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儒家“仁爱”思想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墨家“兼爱”思想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3.道家“上善若水”思想第17页
    (三)西方基于公共价值基础的友善论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西方友善论的主要内容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西方友善论的借鉴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 (四)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友善观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马克思的友善观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毛泽东的友善观第19-21页
二、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意义第21-25页
    (一)友善价值观基本内容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尊重是友善的第一要义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宽容礼让是友善的基本要求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关爱互助是友善的理想诉求第22页
    (二)友善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友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友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友善有利于化解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4.友善是幸福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要件第24-25页
三、我国社会友善价值观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第25-32页
    (一)社会友善价值观缺失的主要表现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公共空间冷漠症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道德构建上的搭便车症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助人为乐恐惧症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4.危难之中顺手牵羊症第27页
    (二)社会友善价值观缺失的原因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友善理念未能与时俱进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道德奉献回报机制不健全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精神生活的超越性受到损害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道德水平滑坡的认识偏狭第30-32页
四、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对策第32-42页
    (一)夯实友善的共同利益基础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坚持共同富裕目标消除“两极分化”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协调多元利益主体友善相容第33-34页
    (二)提升传统友善交往的伦理观念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批判继承中华传统友善伦理思想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寻求友善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统一第35-36页
    (三)完善友善奖罚机制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加强对不友善现象的惩罚力度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健全奖励保障机制第37页
    (四)营造友善的社会氛围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注重典型人物的宣传教育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营造理性公正的社会舆论氛围第38-39页
    (五)发挥学校、家庭与自我的教育作用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学校是友善教育的主渠道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家庭是友善教育的起始地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自我教育是友善教育的落脚点第40-42页
结语第42-43页
参考文献第43-45页
附录第45-46页
致谢第46-47页

论文共4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我国基层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策研究
下一篇: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--以锦州地区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