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遥感技术的河口三角洲湿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
前 言 | 第1-7页 |
中文摘要 | 第7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2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21-3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1页 |
·国内外的相关科研计划及进展 | 第21-24页 |
·未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 | 第24-25页 |
·本文的研究目的 | 第25页 |
·本文相关的概念与定义 | 第25-31页 |
·海岸带 | 第25-26页 |
·河口的概念及界定 | 第26-27页 |
·河口三角洲的定义、形成及类型 | 第27-29页 |
·三角洲湿地 | 第29-31页 |
第2章 河口湿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| 第31-51页 |
·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| 第32-34页 |
·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| 第34-35页 |
·景观格局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| 第35-36页 |
·景观格局的结构、功能及其生态学意义 | 第36-38页 |
·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 | 第38-43页 |
·生态健康的定义 | 第43-44页 |
·3S 技术在景观生态健康评价中的作用 | 第44-51页 |
·遥感(RS) | 第44-48页 |
·地理信息系统(GIS) | 第48-50页 |
·全球定位系统(GPS) | 第50-51页 |
第3章 研究区域特征与数据获取 | 第51-69页 |
·研究区域介绍 | 第51-55页 |
·双台子河口 | 第51-53页 |
·大洋河口 | 第53-54页 |
·渤海海岸带 | 第54-55页 |
·光谱数据采集与处理 | 第55-58页 |
·地物光谱采集 | 第55页 |
·使用仪器及主要技术标准 | 第55-57页 |
·操作规范及采集样本 | 第57-58页 |
·植被数据采集与处理 | 第58-61页 |
·生物量采集 | 第58-59页 |
·叶面积指数测量 | 第59-61页 |
·卫星数据与预处理 | 第61-65页 |
·本文采用的遥感卫星数据 | 第61-64页 |
·图像几何精校正 | 第64-65页 |
·航空数据与处理 | 第65-68页 |
·资料收集 | 第68-69页 |
第4章 湿地指示性植被——翅碱蓬卫星遥感反演方法 | 第69-8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70-73页 |
·研究区域 | 第70-71页 |
·生物样本采集与测量 | 第71页 |
·光谱测定与处理 | 第71-72页 |
·叶面积指数测定 | 第72页 |
·植被指数的计算 | 第72-7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73-82页 |
·翅碱蓬的光谱特征 | 第73-76页 |
·叶面指数遥感反演模型 | 第76-79页 |
·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 | 第79-82页 |
·结论 | 第82-84页 |
第5章 河口湿地生态健康评价参数的遥感反演 | 第84-100页 |
·研究区域范围的界定 | 第84-85页 |
·技术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85-87页 |
·PSR 概念模型 | 第85-86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86-87页 |
·指标参数的选取及标准化 | 第87-88页 |
·指标选取 | 第87-88页 |
·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| 第88页 |
·大洋河河口湿地的景观分类系统 | 第88-91页 |
·景观基础数据获取 | 第91-100页 |
第6章 大洋河河口湿地景观生态健康空间评价 | 第100-139页 |
·湿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 | 第100-116页 |
·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 | 第100-105页 |
·层次分析法(AHP)与权重赋值 | 第105-108页 |
·生境质量指数计算 | 第108-109页 |
·湿地健康评价 | 第109-116页 |
·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分析 | 第116-118页 |
·湿地的自然演化过程 | 第118-124页 |
·河道的演化与湿地的消涨关系 | 第118-124页 |
·河口区的冲淤对湿地面积的影响 | 第124页 |
·人类活动与湿地健康的关系 | 第124-133页 |
·农用地开发对湿地的影响 | 第125-128页 |
·建设用地开发对湿地的影响 | 第128页 |
·海域使用开发对湿地的影响 | 第128-133页 |
·湿地健康与政策调控 | 第133-139页 |
第7章 环渤海地区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评价 | 第139-156页 |
·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 | 第139页 |
·层次分析法(AHP)与权重赋值 | 第139-140页 |
·生境质量指数计算 | 第140页 |
·评价结果及等级划分 | 第140-156页 |
·环渤海地区湿地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| 第140-148页 |
·环渤海地区生境质量等级评价 | 第148-156页 |
第8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56-158页 |
致谢 | 第158-1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9-1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70-1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