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乡客运一体化程度评价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城乡客运一体化评价相关理论 | 第19-27页 |
2.1 城乡客运一体化 | 第19-23页 |
2.1.1 城乡一体化 | 第19页 |
2.1.2 城乡客运 | 第19-20页 |
2.1.3 城乡客运一体化 | 第20-23页 |
2.2 评价内容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3-26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城乡客运一体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| 第27-39页 |
3.1 城乡客运一体化程度评价问题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1.1 评价内容分析 | 第27页 |
3.1.2 评价过程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结构 | 第28-29页 |
3.2.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| 第28-29页 |
3.2.2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| 第29页 |
3.3 衔接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9-35页 |
3.3.1 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衔接模式分类 | 第29-33页 |
3.3.2 评价指标体系 | 第33-35页 |
3.3.3 评价指标分级 | 第35页 |
3.4 城乡客运线网评价指标体系 | 第35-38页 |
3.4.1 城乡客运线网规划原则与指标 | 第35-37页 |
3.4.2 线路设计因素 | 第37-38页 |
3.4.3 城乡公交线网评价指标标准 | 第3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城乡客运一体化评价方法研究 | 第39-50页 |
4.1 城乡客运一体化评价方法确定 | 第39-41页 |
4.1.1 常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 | 第39-41页 |
4.1.2 综合评价方法确定 | 第41页 |
4.2 模糊物元分析法 | 第41-44页 |
4.2.1 模糊物元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| 第42页 |
4.2.2 隶属度的确定 | 第42-43页 |
4.2.3 隶属度到关联系数变换 | 第43页 |
4.2.4 模糊物元建立 | 第43页 |
4.2.5 确定多目标决策方案 | 第43-44页 |
4.3 基于理想解的VAGUE物元评价模型 | 第44-49页 |
4.3.1 评价指标的Vague物元表示 | 第44-45页 |
4.3.2 评价指标的Vague值表示 | 第45页 |
4.3.3 评价物元与理想物元的相对贴进度 | 第45-46页 |
4.3.4 评价等级确定 | 第46-4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5章 案例分析 | 第50-57页 |
5.1 城乡客运衔接模式优劣性评价 | 第50-52页 |
5.1.1 城乡客运衔接模式指标确定 | 第50页 |
5.1.2 城乡客运换乘模式决策物元的标准化 | 第50-51页 |
5.1.3 模糊物元建立 | 第51页 |
5.1.4 换乘模式优劣性排序 | 第51-52页 |
5.2 城乡客运线网合理性评价 | 第52-56页 |
5.2.1 城乡客运线网合理性评价指标取值 | 第52页 |
5.2.2 城乡客运线网评价物元的标准化 | 第52-55页 |
5.2.3 确定指标权重 | 第55页 |
5.2.4 城乡客运线网合理性总体评价 | 第55-56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