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视野下的黔中仡佬族婚俗变迁研究--以贵安新区大狗场仡佬族为例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绪论 | 第11-18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(一)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(二)选题意义 | 第12-13页 |
二、相关研究动态 | 第13-15页 |
(一)关于中国婚俗文化及变迁的研究 | 第13页 |
(二)关于仡佬族婚俗研究 | 第13-15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(一)田野调查法 | 第15-16页 |
(二)文献法 | 第16页 |
(三)比较研究法 | 第16页 |
四、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| 第16页 |
五、创新与不足之处 | 第16-17页 |
六、资料收集情况 | 第17-18页 |
第一章 黔中大狗场仡佬族概况 | 第18-32页 |
一、大狗场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 | 第19-28页 |
(一)大狗场自然环境 | 第19-21页 |
(二)大狗场人文环境 | 第21-28页 |
二、大狗场仡佬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 | 第28-32页 |
(一)大狗场仡佬族与汉族的交往 | 第28-30页 |
(二)大狗场仡佬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往来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从文献角度看黔中仡佬族婚俗变迁 | 第32-42页 |
一、明清时期仡佬族婚俗 | 第32-39页 |
二、民国时期仡佬族婚俗 | 第39-40页 |
三、建国以来仡佬族婚俗 | 第40-42页 |
第三章 大狗场仡佬族婚俗文化变迁图景 | 第42-60页 |
一、建国初期:传统婚俗的承袭 | 第42-48页 |
(一)通婚范围 | 第42-44页 |
(二)择偶方式 | 第44页 |
(三)结婚仪式 | 第44-47页 |
(四)婚后家庭模式 | 第47-48页 |
二、从人民公社到“文革”:传统婚俗的消解和离散 | 第48-53页 |
(一)包办婚姻衰落,自主婚姻崛起 | 第48-49页 |
(二)婚礼仪式的简化 | 第49-50页 |
(三)婚礼仪式功能的弱化 | 第50-51页 |
(四)彩礼和嫁妆的变化 | 第51-53页 |
三、20 世纪80年代至今:传统婚俗的复归和变异 | 第53-60页 |
(一)通婚圈扩大,早婚现象减少 | 第53-56页 |
(二)交往方式多样化,交往观念和行为日趋开放 | 第56页 |
(三)婚俗呈现出融合并存现象 | 第56-58页 |
(四)婚姻观念发生变化 | 第58-60页 |
第四章 大狗场仡佬族婚俗变迁的原因与特点 | 第60-66页 |
一、大狗场仡佬族婚俗变迁的原因 | 第60-63页 |
(一)政治制度变革对大狗场仡佬族婚俗的推进 | 第60-61页 |
(二)经济、生产生活对大狗场仡佬族婚俗变迁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(三)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| 第62页 |
(四)现代媒介环境中的自主选择 | 第62-63页 |
(五)社会结构的转型 | 第63页 |
二、大狗场仡佬族婚俗变迁的特点 | 第63-66页 |
(一)缓慢性 | 第63-64页 |
(二)时代性 | 第64-66页 |
第五章 以大狗场仡佬族婚俗展望未来婚俗 | 第66-70页 |
一、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婚俗 | 第66-68页 |
(一)婚礼形式丰富多样 | 第66-67页 |
(二)“文明结婚”、“绿色结婚”成为主流 | 第67页 |
(三)婚姻家庭形式多元并存 | 第67-68页 |
二、对大狗场仡佬族婚俗的传承和保护 | 第68-70页 |
(一)重视大狗场仡佬族婚俗传承人的培养 | 第68-69页 |
(二)扩展大狗场仡佬族婚俗传播途径 | 第69-70页 |
结语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