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2页 |
1.3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2-17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5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1.1 涉林犯罪 | 第19页 |
2.1.2 犯罪预防 | 第19页 |
2.1.3 犯罪成本 | 第19-20页 |
2.2 相关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.1 成本与收益理论 | 第20页 |
2.2.2 激励理论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河源市近十年林业刑事案件现状及分析 | 第21-36页 |
3.1 河源市林业刑事执法现状 | 第21-22页 |
3.1.1 河源市森林资源概况 | 第21页 |
3.1.2 河源市林业刑事执法队伍概况 | 第21-22页 |
3.1.3 河源市林业刑事执法成果 | 第22页 |
3.2 林业刑事案件的分类 | 第22-24页 |
3.3 河源市近十年查处的林业刑事案件分析 | 第24-33页 |
3.3.1 林业刑事案件总量分析 | 第24-26页 |
3.3.2 各地林业刑事案件发生状况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3.3 各种林业刑事案件类型的发生状况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3.4 林业刑事案件发生趋势分析 | 第29-33页 |
3.4 林业刑事典型案例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4.1 非法占用农用地罪 | 第33-34页 |
3.4.2 非法收购、运输、出售珍贵、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罪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河源市林业刑事案件发生的成因分析 | 第36-44页 |
4.1 犯罪分子犯罪成本低 | 第36-38页 |
4.1.1 法律法规漏洞多罪犯容易逃避相关责任 | 第36页 |
4.1.2 涉林犯罪受社会监督少且作案容易 | 第36-37页 |
4.1.3 刑事处罚比行政处罚经济成本低 | 第37页 |
4.1.4 犯罪分子法律观念淡薄容易构成犯罪 | 第37-38页 |
4.2 林业刑事执法人员执法成本高 | 第38-44页 |
4.2.1 林业刑事执法队伍建设不完善增加了执法成本 | 第38-40页 |
4.2.2 政策法规宣传不足增加了执法成本 | 第40-41页 |
4.2.3 对基层林业管理人员管理不当增加了执法成本 | 第41-42页 |
4.2.4 林业刑事执法人员执法力量不足增加了执法成本 | 第42页 |
4.2.5 执法受外界干扰多增加了执法成本 | 第42-44页 |
第五章 预防林业刑事案件的对策 | 第44-49页 |
5.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| 第44-45页 |
5.1.1 提高林业刑事案件立案起点 | 第44页 |
5.1.2 加大处罚力度 | 第44-45页 |
5.2 激发执法队伍活力 | 第45-46页 |
5.2.1 加强护林队伍建设 | 第45页 |
5.2.2 提高林业管理人员素质 | 第45页 |
5.2.3 提高基层护林队伍待遇 | 第45-46页 |
5.2.4 建立执法人员奖惩机制 | 第46页 |
5.3 加大林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| 第46-47页 |
5.4 改善执法外部环境 | 第47-49页 |
5.4.1 处理好森林公安与林业部门关系 | 第47页 |
5.4.2 执法一体化改革 | 第47-48页 |
5.4.3 效仿环保警察对现有的执法队伍进行改革 | 第48-49页 |
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| 第49-50页 |
6.1 研究的主要结论 | 第49页 |
6.2 展望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