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导论 | 第14-31页 |
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和现有研究成果 | 第14-17页 |
一、选题的意义 | 第14-15页 |
二、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第二节 亲属、亲属法及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 | 第17-20页 |
第三节 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之辨析 | 第20-26页 |
一、法律本位的内涵 | 第20-22页 |
二、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辨析 | 第22-26页 |
第四节 我国传统社会亲属制度的特点 | 第26-31页 |
一、传统亲属立法的形式 | 第26-27页 |
二、传统亲属制度的主要内容——以《大清律例》为例 | 第27-29页 |
三、我国传统亲属立法的特点 | 第29-31页 |
第一章 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的立法背景 | 第31-54页 |
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亲属立法和司法 | 第31-36页 |
一、清末修律中的亲属立法 | 第31-33页 |
二、北洋政府时期的亲属立法 | 第33-34页 |
三、北洋政府时期大理院的司法活动 | 第34-36页 |
第二节 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的法律本位选择 | 第36-41页 |
一、法制局草案及其特点 | 第36-38页 |
二、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 | 第38-41页 |
第三节 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的立法原则 | 第41-46页 |
一、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的制订过程 | 第41-42页 |
二、“先决意见”与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的立法原则 | 第42-46页 |
第四节 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的社会背景分析 | 第46-54页 |
一、政治方面,男女平等和婚姻自主符合当时国民党的政治诉求 | 第46-49页 |
二、经济方面,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是确立男女平等原则的基础 | 第49-51页 |
三、文化思想方面,男女平等和婚姻自主观念得以张扬 | 第51-54页 |
第二章 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的制度分析 | 第54-97页 |
第一节 传统亲属制度的废弃 | 第54-65页 |
一、亲属类型和范围的改变 | 第54-57页 |
二、家制的废存之争与家长权的削弱 | 第57-60页 |
三、继母法律地位的变动 | 第60-62页 |
四、妾的法律地位的变动 | 第62-65页 |
第二节 结婚制度中的变革与妥协 | 第65-74页 |
一、从定婚到婚约 | 第65-69页 |
二、禁婚亲的范围之争 | 第69-71页 |
三、法定婚龄的确定 | 第71-74页 |
第三节 残留夫权色彩的别体主义夫妻关系 | 第74-87页 |
一、夫权向配偶权的不彻底转变 | 第74-83页 |
二、全面移植的夫妻财产制度 | 第83-87页 |
第四节 从专权离婚向平权离婚的转变 | 第87-91页 |
一、专权主义的传统离婚制度 | 第87-88页 |
二、平权主义离婚制度的确立 | 第88-91页 |
第五节 家长权向亲权的转变 | 第91-97页 |
一、传统亲子关系的特点 | 第91-92页 |
二、“亲本位”亲权制度的确立 | 第92-97页 |
第三章 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的审判实践和实施效果 | 第97-143页 |
第一节 最高法院审理婚姻家庭案件概况 | 第97-99页 |
第二节 婚约判例的实务分析 | 第99-108页 |
一、父母代订婚约的效力 | 第99-104页 |
二、婚约的法律效力 | 第104-108页 |
第三节 离婚判例的实务分析 | 第108-124页 |
一、诉请离婚理由的认定 | 第109-117页 |
二、离婚的法律后果 | 第117-124页 |
第四节 特殊婚姻案件的实务分析 | 第124-135页 |
一、诉请同居案 | 第124-126页 |
二、别居之诉是否成立 | 第126-129页 |
三、法定夫妻财产制度的适用 | 第129-132页 |
四、妾与家长的关系 | 第132-135页 |
第五节 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的实施效果分析 | 第135-143页 |
一、离婚现象增多,女性权利意识增强,但男女平等观念未普及 | 第135-138页 |
二、婚姻自主权得到城市青年的普遍认可 | 第138-140页 |
三、法定婚龄的适用效果不明显 | 第140-143页 |
第四章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的比较研究 | 第143-166页 |
第一节 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与清末民初亲属法草案的比较 | 第143-151页 |
一、清末民初历次亲属法草案的立法本位分析 | 第143-147页 |
二、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的立法本位辨析 | 第147-151页 |
第二节 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与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》之比较 | 第151-166页 |
一、立法原则的比较 | 第152-156页 |
二、立法技术的比较 | 第156-158页 |
三、具体制度的比较 | 第158-163页 |
四、实施过程和社会效果的比较 | 第163-166页 |
第五章 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在我国台湾地区的修改 | 第166-190页 |
第一节 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在台湾地区的第一次修正(1985 年的修正) | 第167-173页 |
一、修正的背景和经过 | 第167-168页 |
二、修正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| 第168-171页 |
三、对1985 年修正的评价 | 第171-173页 |
第二节 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在台湾地区的第二次修正(1996 年及 1998年的修正) | 第173-177页 |
一、修正的背景和经过 | 第173-174页 |
二、修正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| 第174-176页 |
三、对1996 年及1998 年修正的评价 | 第176-177页 |
第三节 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在台湾地区的第三次修正(2002 年的修正) | 第177-186页 |
一、修正的背景和经过 | 第177-179页 |
二、修正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| 第179-182页 |
三、对部分修改内容的质疑 | 第182-183页 |
四、对2002 年修正的评价 | 第183-184页 |
五、与2001 年《婚姻法》修改的比较 | 第184-186页 |
第四节 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修正的启示——兼论亲属法的发展趋势 | 第186-190页 |
一、《中华民国民法·亲属》修正的启示 | 第186-187页 |
二、亲属法发展的新动向 | 第187-190页 |
结论与启示 | 第190-194页 |
一、结论 | 第190-191页 |
二、启示 | 第191-194页 |
附录 | 第194-1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8-205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205-206页 |
后记 | 第206-2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