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8-1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6页 |
1.1 前言 | 第14页 |
1.2 柴油机微粒排放的生成机理及危害 | 第14-17页 |
1.3 柴油机微粒排放控制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4 柴油微粒捕集器 | 第18-22页 |
1.4.1 柴油微粒捕集器载体的种类 | 第18-19页 |
1.4.2 壁流式蜂窝陶瓷DPF载体的种类 | 第19-20页 |
1.4.3 柴油微粒捕集器的再生 | 第20-21页 |
1.4.4 轿车柴油机DPF再生的关键技术 | 第21-22页 |
1.5 DPF再生模型及控制策略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3页 |
1.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6页 |
第2章 柴油机后处理系统工作机理描述 | 第26-42页 |
2.1 柴油氧化催化转化器的工作机理 | 第26-31页 |
2.1.1 DOC内反应物的扩散过程 | 第29-30页 |
2.1.2 DOC内的吸附、脱附及表面化学反应工作机理 | 第30页 |
2.1.3 DOC的表观化学反应 | 第30-31页 |
2.2 柴油氧化催化转化器的工作机理模型描述 | 第31-34页 |
2.2.1 DOC吸附、脱附及表面化学反应的理论模型 | 第31-32页 |
2.2.2 DOC载体内扩散过程的理论模型 | 第32-34页 |
2.3 微粒捕集器(DPF)的工作机理 | 第34-37页 |
2.3.1 微粒捕集器(DPF)微粒微粒捕集工作机理 | 第34-36页 |
2.3.2 微粒捕集器(DPF)再生机理 | 第36-37页 |
2.4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(DPF)工作机理模型描述 | 第37-40页 |
2.4.1 DPF微粒捕集过程工作机理模型构建 | 第37-39页 |
2.4.2 DPF再生过程工作机理模型构建 | 第39-4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3章 柴油机后处理系统数学建模 | 第42-56页 |
3.1 后处理系统内部流体通用控制方程组 | 第42-49页 |
3.1.1 腔体区的控制方程组 | 第42-44页 |
3.1.2 DOC载体孔道区域控制方程组 | 第44-47页 |
3.1.3 DPF载体区域控制方程组 | 第47-49页 |
3.2 边界条件 | 第49-51页 |
3.2.1 入口边界条件 | 第49-50页 |
3.2.2 出口条件 | 第50页 |
3.2.3 壁面边界条件 | 第50-51页 |
3.3 柴油机后处理系统的数值模型 | 第51-55页 |
3.3.1 AVL-FIRE计算软件简介 | 第52页 |
3.3.2 柴油机后处理系统建模 | 第52-54页 |
3.3.3 求解方法 | 第54-5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4章 柴油机后处理系统特性试验研究及模型校验 | 第56-86页 |
4.1 柴油机后处理系统试验台架设计 | 第56-62页 |
4.1.1 后处理系统试验台架布置 | 第56-59页 |
4.1.2 柴油机后处理系统组成部分参数及测量 | 第59-61页 |
4.1.3 柴油机后处理系统温度、压力测点布置 | 第61页 |
4.1.4 LPG喷射系统 | 第61-62页 |
4.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开发 | 第62-65页 |
4.2.1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选型 | 第63页 |
4.2.2 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实现 | 第63-65页 |
4.3 柴油机后处理系统特性试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| 第65-77页 |
4.3.1 DOC温升特性的研究 | 第65-69页 |
4.3.2 DPF特性研究 | 第69-77页 |
4.4 后处理系统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| 第77-8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5章 柴油机后处理系统数值模拟研究 | 第86-108页 |
5.1 后处理系统结构对其工作过程的模拟 | 第86-93页 |
5.1.1 后处理系统扩张管对排气流场的影响 | 第86-87页 |
5.1.2 DOC对后处理系统排气流场的影响 | 第87-88页 |
5.1.3 微粒加载过程中DPF载体微粒分布和流场变化 | 第88-90页 |
5.1.4 再生过程DPF载体的温度分布 | 第90-93页 |
5.2 稳态工况下DPF主动再生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| 第93-104页 |
5.2.1 DPF载体微粒密度对再生过程的影响 | 第93-96页 |
5.2.2 排气质量流量对DPF再生过程的影响 | 第96-99页 |
5.2.3 再生入口温度对DPF再生过程的影响 | 第99-102页 |
5.2.4 温升速率热冲击对DPF再生过程的影响 | 第102-104页 |
5.3 被动再生工况安全DPF载体微粒密度的确定 | 第104-10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06-108页 |
第6章 柴油机后处理系统再生控制策略研究 | 第108-126页 |
6.1 工况-压降法DPF载体微粒密度评价模型 | 第108-112页 |
6.1.1 工况法DPF载体微粒密度判断数学模型 | 第108-110页 |
6.1.2 工况法DPF载体微粒密度判断流程图 | 第110-111页 |
6.1.3 工况-压降法DPF载体微粒密度评价流程图 | 第111-112页 |
6.2 柴油机后处理系统控制流程 | 第112-123页 |
6.2.1 后处理系统自检控制 | 第113-114页 |
6.2.2 DPF载体微粒密度评价 | 第114-116页 |
6.2.3 后处理系统DPF再生控制 | 第116-123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23-126页 |
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126-130页 |
7.1 全文总结 | 第126-127页 |
7.2 主要创新 | 第127页 |
7.3 未来展望 | 第127-1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0-138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| 第138-140页 |
致谢 | 第140-142页 |
导师及作者简介 | 第1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