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大学生博客行为的道德归因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引言第10-1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第13页
    1.4 研究意义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理论意义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实践意义第13页
    1.5 研究思路、方法及论文基本框架第13-15页
2 博客的概述第15-26页
    2.1 博客概念的界定第15-16页
    2.2 博客的起源及发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博客的起源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博客的发展第16-17页
    2.3 博客的分类和特征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博客的分类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博客的特征第19-21页
    2.4 博客的基本功能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沟通功能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交往功能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议政功能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娱乐功能第23-24页
    2.5 博客在大学生中的角色扮演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风向标角色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传声带角色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减压阀角色第24-26页
3 博客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第26-37页
    3.1 大学生博客使用现状第26-27页
    3.2 博客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影响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道德认知层面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道德情感层面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道德意志层面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道德行为层面第30-31页
    3.3 大学生博客道德行为失范的归因分析第31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主观原因层面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客观原因层面第34-37页
4 大学生博客行为的道德建构策略第37-41页
    4.1 大学生博客行为的道德建构目标第37页
    4.2 大学生博客行为的道德建构原则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导向性和交互性相配合原则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疏通与引导相结合原则第38页
    4.3 大学生博客行为的道德建构对策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培养大学生博客主体的自律意识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加强对博客网站的监管和技术审查,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注重校园网络文化宣传与建设,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完善相关立法,明确博客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,严格执法第40-41页
结论第41-42页
参考文献第42-45页
附录 关于大学生博客行为的调查问卷第45-48页
在学研究成果第48-49页
致谢第49页

论文共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趣味性在儿童产品外观设计中的体现
下一篇:电视泛娱乐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