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--稻病虫害论文

毒氟磷诱导水稻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作用机制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缩略词列表第9-12页
前言第12-13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-29页
    1.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、室内传毒方法及防治现状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室内传毒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现状第15-17页
    1.2 植物抗病激活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第17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植物抗病激活剂诱导植物物理抗病机制的研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植物抗病激活剂诱导植物生理生化抗病机制的研究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植物抗病激活剂分子信号传导机制研究第22-27页
    1.3 结语第27-29页
第二章 研究总体思路第29-31页
    2.1 研究目的意义第29页
    2.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第29页
    2.3 研究内容第29-31页
第三章 SRBSDV室内传毒模型的建立第31-44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供试水稻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引物设计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主要试剂及配制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第34-35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和步骤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切芽传毒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切芽传毒样品带毒率的检测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蛋白质谱检测切芽传毒水稻植株内SRBSDV病毒蛋白第37-40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切芽传毒后水稻植株的症状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水稻样品传毒带毒率的检测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蛋白质谱检测水稻植株内SRBSDV病毒蛋白第42-43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43-44页
第四章 毒氟磷抗SRBSDV关键靶标蛋白筛选第44-71页
    4.1 实验材料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供试水稻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引物设计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试验分组设计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主要试剂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第47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和步骤第47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水稻样品的准备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不同浓度毒氟磷处理水稻带毒率检测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不同浓度毒氟磷处理水稻蛋白组分析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1 水稻样品总蛋白质的提取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2 提取蛋白质的定量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3 蛋白质的分离及酶解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4 蛋白质LC-MS/MS检测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不同浓度毒氟磷处理水稻SAR相关基因RT-PCR检测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不同浓度毒氟磷处理水稻POD酶活性检测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SRBSDV病毒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第53-54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54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毒氟磷保护处理飞虱传毒组水稻差异蛋白分析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两地田间样本中毒氟磷诱导表达蛋白对比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不同浓度毒氟磷处理水稻带毒率检测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不同浓度毒氟磷处理水稻蛋白组分析结果第60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不同浓度毒氟磷对水稻体内SAR相关基因表达量影响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不同浓度毒氟磷处理水稻POD酶活性检测结果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SRBSDV病毒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第68-71页
第五章 结论第71-74页
    5.1 研究结果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建立了SRBSDV切芽传毒新方法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毒氟磷诱导水稻抗SRBSDV蛋白组学分析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毒氟磷诱导水稻免疫抗性生物学分析第72页
    5.2 创新点第72页
    5.3 未来工作展望第72-74页
参考文献第74-81页
致谢第81-82页
附录第82-100页
    F-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2-84页
    F-2 附表 1第84-100页

论文共10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1Cr12Ni3Mo2VN核电特大型叶片省力成形方法及组织控制
下一篇:In/Al/RE在铜锡钛活性钎料中的行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