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7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| 一、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二、概念界定 | 第11页 |
| 三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四、文献综述 | 第12-17页 |
| (一)关于大学章程的比较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(二)关于大学章程制定主体的讨论 | 第14-15页 |
| (三)大学章程的特征研究 | 第15-16页 |
| (四)从法制视野探讨大学章程 | 第16-17页 |
| 五、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| (一)比较分析法 | 第17页 |
| (二)文献资料法 | 第17页 |
| (三)文本分析法 | 第17-18页 |
| 注释 | 第18-19页 |
| 第二章 大学章程的概念、内涵、基本要素及意义 | 第19-26页 |
| 一、大学章程的概念及内涵 | 第19-20页 |
| 二、大学章程的基本要素 | 第20-23页 |
| (一)办学宗旨 | 第21页 |
| (二)内部管理体制 | 第21页 |
| (三)外部关系要素 | 第21-22页 |
| (四)经费、资产和财务制度 | 第22页 |
| (五)关于教师 | 第22页 |
| (六)关于学生事务 | 第22-23页 |
| 三、大学章程的建设意义 | 第23-24页 |
| 注释 | 第24-26页 |
| 第三章 中美两国大学章程文本比较—以耶鲁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例 | 第26-44页 |
| 一、大学章程的历史沿革 | 第26-28页 |
| (一)耶鲁大学章程的历史沿革 | 第26-27页 |
| (二)北京大学章程的历史沿革 | 第27-28页 |
| 二、大学章程制定的机制 | 第28-31页 |
| (一)耶鲁大学章程的制定机制 | 第28-29页 |
| (二)北京大学章程的制定机制 | 第29-30页 |
| (三)异同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三、大学章程的内容结构及特点 | 第31-38页 |
| (一)耶鲁大学章程的内容结构及特点 | 第31-34页 |
| (二)北京大学章程的内容结构及特点 | 第34-36页 |
| (三)异同分析 | 第36-38页 |
| 四、大学章程的“宪法”效力 | 第38-41页 |
| (一)耶鲁大学章程的法律角度透视 | 第38-39页 |
| (二)北京大学章程的法律角度透视 | 第39-40页 |
| (三)异同分析 | 第40-41页 |
| 五、两所大学比较之下的差异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注释 | 第42-44页 |
| 第四章 美国大学章程对于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| 第44-50页 |
| 一、我国大学章程制定的现状 | 第44-45页 |
| 二、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现存的问题 | 第45-46页 |
| (一)对大学章程的重视程度不够,制定主体不明确 | 第45页 |
| (二)大学章程内容上缺乏办学特色,执行力度差 | 第45-46页 |
| (三)大学章程的法律效力不明确 | 第46页 |
| 三、对美国大学章程的合理借鉴 | 第46-48页 |
| (一)制定机制上的借鉴 | 第46-47页 |
| (二)章程内容上的借鉴 | 第47-48页 |
| (三)法律效力上的借鉴 | 第48页 |
| 注释 | 第48-50页 |
| 结语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著 | 第55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