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传感器矢量控制研究
| 致谢 | 第4-5页 |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14页 |
| 1.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页 |
| 1.2 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传感器控制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| 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| 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理论和仿真实验平台 | 第14-45页 |
| 2.1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| 第14-18页 |
| 2.1.1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 | 第14页 |
| 2.1.2 基本假设 | 第14页 |
| 2.1.3 坐标变换 | 第14-16页 |
| 2.1.4 状态方程 | 第16-18页 |
| 2.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策略 | 第18-25页 |
| 2.2.1 矢量控制策略 | 第18-19页 |
| 2.2.2 SVPWM控制原理 | 第19-21页 |
| 2.2.3 SVPWM控制算法 | 第21-25页 |
| 2.3 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仿真模型 | 第25-28页 |
| 2.4 dSPACE半实物仿真平台 | 第28-32页 |
| 2.4.1 dSPACE硬件系统 | 第28-29页 |
| 2.4.2 dSPACE软件系统 | 第29-31页 |
| 2.4.3 dSPACE开发流程 | 第31-32页 |
| 2.5 永磁同步电动机实验平台设计 | 第32-40页 |
| 2.5.1 实验平台硬件设计 | 第33-34页 |
| 2.5.2 实验平台软件设计 | 第34-40页 |
| 2.6 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实验 | 第40-44页 |
| 2.6.1 空载实验结果 | 第41-42页 |
| 2.6.2 负载实验结果 | 第42-44页 |
| 2.7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3 基于增量式编码器的永磁同步电动机初始定位 | 第45-52页 |
| 3.1 引言 | 第45-46页 |
| 3.2 初始定位方法 | 第46-49页 |
| 3.2.1 定位原理 | 第46-48页 |
| 3.2.2 实验方案 | 第48-49页 |
| 3.3 初始定位实验 | 第49-51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4 基于Luenberger观测器的无传感器控制 | 第52-62页 |
| 4.1 Luenberger观测器基本原理 | 第52-55页 |
| 4.1.1 原理概述 | 第52页 |
| 4.1.2 理论推导 | 第52-55页 |
| 4.2 仿真模型搭建 | 第55-58页 |
| 4.2.1 观测器仿真模型搭建 | 第55-56页 |
| 4.2.2 仿真模型修改 | 第56-58页 |
| 4.3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58-61页 |
| 4.3.1 电角度估计量 | 第58-60页 |
| 4.3.2 不同速度切换 | 第60页 |
| 4.3.3 负载运行情况 | 第60-61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5 全速度范围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研究 | 第62-85页 |
| 5.1 高频注入法的基本原理 | 第62-66页 |
| 5.1.1 原理概述 | 第62-63页 |
| 5.1.2 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理论推导 | 第63-66页 |
| 5.2 基于高频注入法的初始定位 | 第66-72页 |
| 5.2.1 基于高频注入法的定位方法 | 第66-68页 |
| 5.2.2 定位模型的优化 | 第68-71页 |
| 5.2.3 初始定位测试 | 第71-72页 |
| 5.3 不同速度下的无传感器测试 | 第72-80页 |
| 5.3.1 低速下高频注入法的性能测试 | 第72-76页 |
| 5.3.2 Luenberger观测器的性能测试 | 第76-80页 |
| 5.4 全速度范围的无传感器控制 | 第80-84页 |
| 5.4.1 无传感器控制模型搭建 | 第80-81页 |
| 5.4.2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81-84页 |
| 5.5 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| 6 总结与展望 | 第85-87页 |
| 6.1 全文总结 | 第85-86页 |
| 6.2 工作展望 | 第86-8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7-91页 |
| 附录 | 第91-92页 |
|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