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一、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基本理论 | 第9-19页 |
(一)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产生与发展 | 第9-10页 |
(二)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概念 | 第10-11页 |
1. “非法”与“非法证据” | 第10-11页 |
2. 非法证据的排除范围 | 第11页 |
(三)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价值 | 第11-19页 |
1. 内在价值 | 第12-13页 |
2. 外在价值 | 第13-16页 |
3. 价值冲突与权衡 | 第16-19页 |
二、域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范围比较 | 第19-23页 |
(一) 关于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 | 第19-21页 |
(二) 关于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 | 第21-22页 |
(三) “毒树之果”的排除 | 第22-23页 |
三、我国法律对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范围的规定 | 第23-31页 |
(一) 我国相关法律中的规定 | 第23-25页 |
(二) 影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范围的本土分析 | 第25-31页 |
1. 法律文化的内在影响 | 第26-27页 |
2. 犯罪状况和政治因素的直接影响 | 第27-29页 |
3. 刑事诉讼模式和刑事诉讼目的的制度性影响 | 第29-31页 |
四、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范围之完善 | 第31-42页 |
(一) 相关法律规定与程序的完善 | 第32-35页 |
1. 非法言词证据的范围应当明确与扩大 | 第32-33页 |
2.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| 第33页 |
3. 确立令状制度,引入司法审查机制 | 第33-34页 |
4. 增加检察院监督调查证据的规定和审理过程中非法证据的调查程序 | 第34页 |
5. 建立案例指导制度 | 第34-35页 |
(二)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范围的完善 | 第35-42页 |
1. 非法言词证据 | 第35-38页 |
2. 非法实物证据 | 第38-40页 |
3. 关于“毒树之果” | 第40页 |
4. 关于“实质性违法行为” | 第40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