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有色金属论文--铜论文

湖北铜绿山夕卡岩型铜铁矿床地球化学及成矿机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7页
    1.1 研究现状第13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国内外夕卡岩铜矿研究现状第13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铜绿山矿床研究现状第21-23页
    1.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选题依据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24-25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第25页
    1.4 依托项目及完成的工作量第25-27页
第二章 区域地质第27-45页
    2.1 区域地层演化第27-32页
    2.2 区域构造特征第32-34页
    2.3 区域岩浆活动第34-40页
    2.4 区域矿产资源第40-45页
第三章 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第45-65页
    3.1 铜绿山岩体的岩石学第45-46页
    3.2 矿物化学成分及温压条件第46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岩体的矿物成分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岩浆成岩的温压条件第51-52页
    3.3 地球化学特征第52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主量元素特征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微量元素特征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Sr、Nd同位素特征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Pb同位素第57-59页
    3.4 源区特征及岩石成因第59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源区特征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岩石成因第61-63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63-65页
第四章 铜绿山矿床地质特征第65-98页
    4.1 矿区地质特征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地层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构造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岩浆岩第69页
    4.2 矿床地质特征第69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矿体特征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矿石类型,结构和构造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矿化与蚀变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成矿阶段第77-78页
    4.3 夕卡岩矿物特征及成分第78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夕卡岩矿物成分第78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成分变化对环境的指示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矿物成分与矿化作用第89-90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90-98页
第五章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第98-116页
    5.1 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第98-99页
    5.2 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第99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流体包裹体类型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不同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第101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流体包裹体特征第105-106页
    5.3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第106-110页
    5.4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10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氢氧同位素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碳氧同位素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硫同位素第113-114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114-116页
第六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第116-129页
    6.1 铜绿山岩体的成岩年龄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锆石SHRIMP U-Pb法第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铜绿山岩体的成岩年龄第116-118页
    6.2 铜绿山矿床成矿年龄第118-12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样品及测试方法第118-12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成矿年龄第120-123页
    6.3 成岩成矿时代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第123-12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成岩成矿时代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成矿动力学背景第125-128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128-129页
第七章 铜绿山矿床成矿机制及成矿作用第129-142页
    7.1 成矿控制因素第129-132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岩浆岩条件第129-13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地层条件第13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构造条件第131-132页
    7.3 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模型第132-14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成矿物质来源第133-13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成矿流体来源第137-13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成矿流体演化第139-14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成矿模型第140-142页
结论第142-145页
致谢第145-146页
参考文献第146-160页
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60-161页

论文共1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增程式电动客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及驱动控制策略研究
下一篇:基于IDE-SECI模型的企业知识整合研究--以生物制药企业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