幔源CO2流体充注驱油可行性分析--以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为例
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0-17页 |
1.1 论文依托项目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.1 幔源 CO_2充注时间 | 第11-12页 |
1.3.2 幔源成因 CO_2的驱动力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4.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1.5 完成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 | 第14-17页 |
第2章 地质背景 | 第17-21页 |
2.1 构造演化与构造单元划分 | 第17-19页 |
2.2 地层发育特征 | 第19-21页 |
第3章 岩石学特征 | 第21-32页 |
3.1 泉四段砂岩的岩石类型 | 第21-23页 |
3.2 泉四段砂岩的成岩作用 | 第23-26页 |
3.2.1 压实作用 | 第23页 |
3.2.2 胶结作用 | 第23-26页 |
3.2.3 溶蚀溶解作用 | 第26页 |
3.3 含片钠铝石砂岩成岩共生序列 | 第26-28页 |
小结 | 第28-29页 |
附图版 | 第29-32页 |
第4章 幔源 CO_2与油气充注的时序关系 | 第32-47页 |
4.1 油气充注时间 | 第32-36页 |
4.1.1 流体包裹体证据 | 第32-34页 |
4.1.2 埋藏史—热史分析 | 第34-35页 |
4.1.3 伊利石 K-Ar 测年证据 | 第35-36页 |
4.2 幔源 CO_2充注时间 | 第36-43页 |
4.2.1 碳酸盐对幔源 CO_2充注的约束 | 第36-41页 |
4.2.2 火山活动对 CO_2充注的约束 | 第41-43页 |
小结 | 第43-44页 |
附图版 | 第44-47页 |
第5章 幔源 CO_2驱油可行性分析 | 第47-71页 |
5.1 CO_2的物理化学性质 | 第47-50页 |
5.1.1 CO_2的相态 | 第47-48页 |
5.1.2 超临界 CO_2的密度 | 第48-49页 |
5.1.3 超临界状态 CO_2的黏度 | 第49页 |
5.1.4 CO_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 | 第49-50页 |
5.2 工业 CO_2驱油机理 | 第50-53页 |
5.2.1 降低界面张力 | 第51页 |
5.2.2 降低原油黏度 | 第51-52页 |
5.2.3 膨胀原油体积 | 第52-53页 |
5.3 幔源 CO_2驱油可行性分析 | 第53-58页 |
5.3.1 幔源 CO_2驱油模型 | 第53页 |
5.3.2 幔源 CO_2驱油机理分析 | 第53-55页 |
5.3.3 研究区幔源 CO_2驱油可行性分析 | 第55-58页 |
5.4 次生油气藏预测 | 第58-67页 |
5.4.1 幔源 CO_2的影响范围 | 第58-60页 |
5.4.2 原油分布范围 | 第60-61页 |
5.4.3 古超压分布范围 | 第61-63页 |
5.4.4 幔源 CO_2驱油运移方向 | 第63-64页 |
5.4.5 次生油气藏的预测 | 第64-67页 |
小结 | 第67-71页 |
结论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6页 |
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