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霍桑探案集》人物形象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导言:被遗忘的人物研究 | 第8-11页 |
| 一、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| 第8-9页 |
| 二、研究重点 | 第9-11页 |
| 第1章 福尔摩斯系列的影响 | 第11-19页 |
| 1.1 福尔摩斯系列在中国的传播 | 第11-15页 |
| 1.1.1 侦探人物形象的科学思想 | 第13-14页 |
| 1.1.2 正面人物的法制意识 | 第14页 |
| 1.1.3 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平等意识 | 第14-15页 |
| 1.2 福尔摩斯系列对《霍桑探案集》的影响 | 第15-19页 |
| 1.2.1 人物形象 | 第16-17页 |
| 1.2.2 叙述者形象 | 第17-19页 |
| 第2章 霍桑的形象 | 第19-30页 |
| 2.1 知识分子的形象 | 第19-24页 |
| 2.1.1 智力性——科学的侦查方法 | 第20-22页 |
| 2.1.2 有机性——社会意识 | 第22-24页 |
| 2.2 任侠者形象 | 第24-30页 |
| 2.2.1 平民本位 | 第25-26页 |
| 2.2.2 实践精神 | 第26-27页 |
| 2.2.3 崇力意识 | 第27-30页 |
| 第3章 辅助人物的形象 | 第30-37页 |
| 3.1 包朗形象 | 第30-33页 |
| 3.1.1 叙述者 | 第31页 |
| 3.1.2 “载道”的议论者 | 第31-33页 |
| 3.2 警察形象 | 第33-37页 |
| 3.2.1 与侦探互助的形象 | 第34-35页 |
| 3.2.2 与侦探争功的形象 | 第35-37页 |
| 第4章 罪犯形象 | 第37-49页 |
| 4.1 传统罪犯形象 | 第37-45页 |
| 4.1.1 物欲型犯罪 | 第37-40页 |
| 4.1.2 爱情型犯罪 | 第40-43页 |
| 4.1.3 复仇型犯罪 | 第43-45页 |
| 4.2 侠义型犯罪 | 第45-49页 |
| 4.2.1 爱国青年式犯罪 | 第45-46页 |
| 4.2.2 侠客式犯罪 | 第46-49页 |
| 结论 | 第49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| 后记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