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3.1 国外相关创新能力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3.2 国内对城市创新能力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.3 城市创新能力研究评析 | 第14页 |
1.4 论文研究思路 | 第14-17页 |
1.4.1 研究目标 | 第14-15页 |
1.4.2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| 第15-16页 |
1.4.3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4.4 论文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2 城市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 | 第17-24页 |
2.1 城市创新能力的界定与体现 | 第17-18页 |
2.1.1 城市创新能力的界定 | 第17-18页 |
2.1.2 城市创新能力的构成 | 第18页 |
2.2 城市创新主体与功能 | 第18-22页 |
2.2.1 企业 | 第19页 |
2.2.2 高校和科研机构 | 第19-20页 |
2.2.3 政府 | 第20页 |
2.2.4 中介机构 | 第20-21页 |
2.2.5 创新主体互动模式 | 第21-22页 |
2.3 城市创新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4页 |
2.3.1 协同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3.2 外部性理论 | 第23页 |
2.3.3 分工理论 | 第23-24页 |
3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总体特征与现状分析 | 第24-34页 |
3.1 我国城市创新能力建设的总体特征 | 第24-27页 |
3.1.1 城市创新投入不断加大 | 第24-25页 |
3.1.2 企业技术创新取得重大成就 | 第25-26页 |
3.1.3 城市创新能力差异大情况得到改善 | 第26页 |
3.1.4 城市创新能力建设范围不断扩大 | 第26-27页 |
3.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创新能力 | 第27-31页 |
3.2.1 东部地区 | 第27-30页 |
3.2.2 中部地区 | 第30页 |
3.2.3 西部地区 | 第30-31页 |
3.2.4 东北地区 | 第31页 |
3.3 我国城市创新能力建设中的政策与体制环境 | 第31-34页 |
3.3.1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建设政策 | 第31-32页 |
3.3.2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信息化环境建设 | 第32页 |
3.3.3 中国智慧型城市的构建 | 第32-34页 |
4 城市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| 第34-44页 |
4.1 构建原则 | 第34-35页 |
4.1.1 可行性原则 | 第34页 |
4.1.2 科学性原则 | 第34-35页 |
4.1.3 可比性原则 | 第35页 |
4.1.4 指标单一性原则 | 第35页 |
4.1.5 指标实时性原则 | 第35页 |
4.2 指标构建的基本框架 | 第35-38页 |
4.2.1 创新基础与支撑 | 第35-36页 |
4.2.2 技术产业化能力 | 第36-37页 |
4.2.3 创新可持续能力 | 第37-38页 |
4.3 指标编制方法 | 第38-42页 |
4.3.1 权数的确定 | 第38-39页 |
4.3.2 主成分分析法模型 | 第39-40页 |
4.3.3 无量纲化处理 | 第40-41页 |
4.3.4 主成份分析计算步骤 | 第41-42页 |
4.4 对主成分分析法运用的评述 | 第42-44页 |
5 城市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:以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 | 第44-54页 |
5.1 15个副省级城市发展概况 | 第44-50页 |
5.1.1 政府地方政策 | 第44-45页 |
5.1.2 知识储备情况 | 第45-47页 |
5.1.3 信息化水平分析 | 第47-48页 |
5.1.4 环境情况分析 | 第48页 |
5.1.5 交通情况分析 | 第48-50页 |
5.2 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| 第50-54页 |
5.2.1 城市创新能力计算得分 | 第50-52页 |
5.2.2 排名分析 | 第52-54页 |
6 城市创新能力差异的原因分析 | 第54-61页 |
6.1 外部因素 | 第54-56页 |
6.1.1 全球化参与度及开放政策 | 第54-55页 |
6.1.2 交通区位因素 | 第55页 |
6.1.3 城市腹地 | 第55-56页 |
6.2 城市内部因素 | 第56-58页 |
6.2.1 人才培养与流动 | 第56-57页 |
6.2.2 城市企业家精神 | 第57页 |
6.2.3 城市创新环境 | 第57-58页 |
6.2.4 城市信息化程度 | 第58页 |
6.3 差异因素的实证分析 | 第58-61页 |
7 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| 第61-67页 |
7.1 结论 | 第61页 |
7.2 加强信息化建设 | 第61-63页 |
7.2.1 提高城市信息化质量 | 第61-62页 |
7.2.2 构建网络化城市 | 第62-63页 |
7.3 强化企业作为创新动力的主体地位 | 第63页 |
7.3.1 创造良好的企业生长环境 | 第63页 |
7.3.2 积极参与全球化分工 | 第63页 |
7.4 完善人才发展的环境 | 第63-64页 |
7.5 统筹城市之间的发展 | 第64-67页 |
7.5.1 加强第四梯队城市创新能力发展 | 第64-65页 |
7.5.2 强化二、三梯队城市创新能力发展 | 第65-67页 |
附录 | 第67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后记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