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货币论文--中国货币论文--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

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研究--基于多目标货币政策框架视角

内容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1章 导论第13-3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和意义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目的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意义第17-19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第1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货币、汇率政策协调理论研究综述第19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货币、汇率政策协调实践研究综述第26-31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逻辑框架图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本文的逻辑框架图第34-35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研究方法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论文研究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本文创新点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本文不足之处第37-39页
第2章 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第39-67页
    2.1 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相关理论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米德冲突理论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和丁伯根原则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货币政策的名义驻锚理论第40-42页
    2.2 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相关模型第42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蒙代尔—弗莱明模型中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多恩布什汇率超调模型中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(NOEM)模型第47-54页
    2.3 货币政策、汇率政策及政策协调的概念界定第54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货币政策及相关概念界定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汇率政策及相关概念界定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内涵及相关概念界定第62-67页
第3章 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:缘起、回顾和问题第67-111页
    3.1 中国多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第67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框架和汇率制度——中国的参照系第67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中国多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第74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多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下的货币政策目标和汇率政策目标的冲突第79-87页
    3.2 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的回顾与分析第87-10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2005年7月前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回顾与分析第87-9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2005年7月后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回顾和分析第93-10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中国不同阶段、不同类别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的比较分析第100-104页
    3.3 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中的难点问题第104-11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政策目标体系存在的难点问题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政策协调能力建设存在的难点问题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现行政策协调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政策协调配套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09-111页
第4章 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第111-139页
    4.1 大型经济体由汇率政策目标转向货币政策目标的共同原因第11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历史经验的回顾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模型的建立第114-12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促使大型经济体弱化名义汇率稳定目标的因素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本节分析的主要结论第121-122页
    4.2 德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经验第122-1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德国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回顾第122-12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德国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经验第126-12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德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对于中国的启示第128-129页
    4.3 美国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经验第129-1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美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目标第129-13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1996年至2003年美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失灵第134-1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美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失灵的经验借鉴和启示第136-139页
第5章 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政策模拟研究——基于DSGE模型第139-167页
    5.1 模型的简介第139-140页
    5.2 理论模型第140-1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家庭第141-1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厂商第146-1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政策和均衡第148-1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小国开放经济模型系统第149-150页
    5.3 政策模拟第150-1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参数校准第150-15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不同货币政策规则下国内外生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第151-157页
    5.4 粘性价格两国模型系统及其政策模拟第157-16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粘性价格两国模型系统第157-15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参数校准第158-15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外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冲击对本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第159-163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及启示第163-167页
第6章 多目标视角下新型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建立第167-189页
    6.1 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目标转变趋势第167-17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政策协调目标转变的方向第16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政策协调目标转变的原因第168-17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政策协调目标转变符合中国渐进式改革的逻辑第170页
    6.2 新型政策协调下汇率政策目标:从美元汇率锚到混合汇率锚第170-17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BBC制度和它的混合汇率锚第170-17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混合汇率锚的合理性第171-17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混合汇率锚的存在性第173-17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混合汇率锚的在政策协调中的地位第177-178页
    6.3 新型政策协调下货币政策目标:从货币总量目标到通货膨胀目标第178-18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货币总量目标——短期内的名义锚第178-18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通货膨胀目标——长期中的名义锚第180-18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通货膨胀目标隶属于多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第182-184页
    6.4 政策协调的渐进式转变和其他配套改革第184-18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政策协调的渐进式转变第184-18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其他的配套改革措施第186-189页
第7章 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效果的实证分析——基于汇率政策对通胀影响的视角第189-201页
    7.1 汇率变动对通胀影响的研究成果第189-191页
    7.2 理论分析第191-192页
    7.3 模型构建第192-19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计量方法的选择第19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分布滞后模型的建立第192-193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数据的选取和描述第193-194页
    7.4 实证分析第194-198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数据分析和检验第195-196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基于ARDL模型的两阶段实证分析第196-198页
    7.5 本章的小结及启示第198-201页
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第201-211页
    8.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201-202页
    8.2 政策建议第202-209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优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目标体系,指导中短期相关政策的制定第203-205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增强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调控能力,适应新型政策协调的需要第205-207页
        8.2.3 完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配套措施,保障政策协调转变平稳可控第207-209页
    8.3 结语第209-211页
附录第211-215页
参考文献第215-221页
后记第221-222页

论文共22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金融创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研究--以天津为例
下一篇: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关系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