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| 1.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6页 |
| 1.2.1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性能要求及分类 | 第9-13页 |
| 1.2.2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1.2.3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1.3 课题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| 第16-18页 |
|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及控制策略 | 第18-35页 |
| 2.1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| 第18-21页 |
| 2.1.1 基于定子 ABC 三相静止坐标系的数学模型 | 第18-19页 |
| 2.1.2 基于转子 dq 两相旋转坐标系的数学模型 | 第19-21页 |
| 2.2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原理 | 第21-24页 |
| 2.2.1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 | 第21-22页 |
| 2.2.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的基本电磁关系 | 第22-24页 |
| 2.3 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策略 | 第24-29页 |
| 2.3.1 最大转矩电流比(MTPA)控制 | 第25-26页 |
| 2.3.2 弱磁控制 | 第26页 |
| 2.3.3 弱磁运行的三个区域 | 第26-29页 |
| 2.4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(SVPWM) | 第29-34页 |
| 2.4.1 电压矢量与磁链矢量的关系 | 第29-30页 |
| 2.4.2 基本电压空间矢量 | 第30-31页 |
| 2.4.3 磁链轨迹的控制 | 第31页 |
| 2.4.4 电压空间矢量的合成 | 第31-34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| 第三章 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架构 | 第35-44页 |
| 3.1 系统功能及技术指标 | 第35-36页 |
| 3.2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| 第36-39页 |
| 3.2.1 主要器件选型 | 第36-38页 |
| 3.2.2 硬件方案框图 | 第38-39页 |
| 3.3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| 第39-43页 |
| 3.3.1 控制算法框图 | 第39-41页 |
| 3.3.2 软件流程框图 | 第41-43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第四章 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的实现 | 第44-79页 |
| 4.1 硬件设计 | 第44-70页 |
| 4.1.1 主控板电源电路 | 第44-47页 |
| 4.1.2 DSP 单元电路 | 第47-50页 |
| 4.1.3 转子位置检测电路 | 第50-54页 |
| 4.1.4 直流母线电压检测电路 | 第54-55页 |
| 4.1.5 电流检测电路 | 第55-56页 |
| 4.1.6 温度检测电路 | 第56-58页 |
| 4.1.7 CAN接口电路 | 第58-60页 |
| 4.1.8 DI接口电路 | 第60页 |
| 4.1.9 IGBT模块 | 第60-63页 |
| 4.1.10 IGBT门极驱动电路 | 第63-68页 |
| 4.1.11 预驱动隔离电源 | 第68-69页 |
| 4.1.12 直流母线设计 | 第69-70页 |
| 4.2 软件设计 | 第70-78页 |
| 4.2.1 SVPWM的软件实现 | 第70-74页 |
| 4.2.2 电机转子初始位置 | 第74页 |
| 4.2.3 PI调节器 | 第74-78页 |
| 4.3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| 第五章 系统的测试与实验研究 | 第79-88页 |
| 5.1 测试实验平台 | 第79-82页 |
| 5.1.1 硬件平台 | 第79-80页 |
| 5.1.2 软件平台 | 第80-82页 |
| 5.2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82-87页 |
| 5.2.1 电机空载反电动势和空载损耗 | 第82-84页 |
| 5.2.2 电机效率和外特性 | 第84-86页 |
| 5.2.3 MTPA曲线 | 第86-87页 |
| 5.3 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8-8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9-94页 |
| 附录A 控制器实物照片 | 第94-95页 |
| 致谢 | 第95-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