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5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5-2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8-20页 |
1.2 结构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20-24页 |
1.2.1 结构内容 | 第20-24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24页 |
1.3 创新点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 | 第26-45页 |
2.1 相关基础理论 | 第26-36页 |
2.1.1 重要概念的界定 | 第26-31页 |
2.1.2 基础理论 | 第31-36页 |
2.2 文献综述 | 第36-45页 |
2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36-39页 |
2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39-44页 |
2.2.3 简要述评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现状与发展分析 | 第45-70页 |
3.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部署 | 第45-47页 |
3.1.1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部署 | 第45-46页 |
3.1.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环境 | 第46-47页 |
3.2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现状与发展分析 | 第47-59页 |
3.2.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现状分析 | 第47-57页 |
3.2.2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趋势 | 第57-58页 |
3.2.3 两化深度融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| 第58-59页 |
3.3 两化融合与工业4.0的比较和启示 | 第59-70页 |
3.3.1 工业4.0与工业互联网 | 第59-65页 |
3.3.2 我国两化融合与“工业4.0”的比较和启示 | 第65-70页 |
第四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| 第70-89页 |
4.1 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测算 | 第70-76页 |
4.1.1 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| 第70-72页 |
4.1.2 工业化发展指数的计算 | 第72-76页 |
4.2 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测定 | 第76-82页 |
4.2.1 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| 第76-78页 |
4.2.2 信息化发展指数的计算 | 第78-82页 |
4.3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| 第82-89页 |
4.3.1 对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的面板单位根检验 | 第82页 |
4.3.2 对工业化与信息化水平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| 第82-83页 |
4.3.3 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协整检验 | 第83页 |
4.3.4 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联立方程模型 | 第83-88页 |
4.3.5 实证结果分析 | 第88-89页 |
第五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动机制 | 第89-114页 |
5.1 企业主体行为 | 第91-96页 |
5.1.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动机制中主导者应具备的条件 | 第91-93页 |
5.1.2 关注市场和市场自由 | 第93-94页 |
5.1.3 企业的强项:追求“效率” | 第94-96页 |
5.2 市场调节机制 | 第96-102页 |
5.2.1 市场主导企业主体 | 第96-99页 |
5.2.2 “市场失灵”分析 | 第99-102页 |
5.3 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| 第102-107页 |
5.3.1 制度供给 | 第102-103页 |
5.3.2 公共物品提供 | 第103-104页 |
5.3.3 稳定市场预期 | 第104-107页 |
5.4 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| 第107-114页 |
5.4.1 制度与制度变迁 | 第108-110页 |
5.4.2 两化融合进程中法律制度分析 | 第110-111页 |
5.4.3 两化融合的法律制度创新 | 第111-114页 |
第六章 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| 第114-119页 |
6.1 从政府视角推进两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| 第114-118页 |
6.2 从企业视角推进两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| 第118-119页 |
全文总结 | 第119-121页 |
进一步研究 | 第121-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30页 |
附录:图表公式索引 | 第130-134页 |
致谢 | 第134-135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