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.导论 | 第10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1 GIS空间分析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现实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地理设计理论产生与发展的趋势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3 皇甫川工业园区规划中的难点亟待解决 | 第11页 |
1.2 相关概念 | 第11-14页 |
1.2.1 地理设计 | 第11-12页 |
1.2.2 地理设计应用框架 | 第12页 |
1.2.3 基于GIS的空间量化分析 | 第12页 |
1.2.4 控制性详细规划 | 第12-13页 |
1.2.5 千层饼模式 | 第13页 |
1.2.6 生态敏感性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4-18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总结 | 第18页 |
1.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18-19页 |
1.4.2 研究意义 | 第19页 |
1.5 研究区域与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1.5.1 研究区域 | 第19-20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6 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1.6.1 文献研究法 | 第21页 |
1.6.2 GIS叠加分析法 | 第21页 |
1.6.3 实例论证法 | 第21页 |
1.7 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2.控制性详细规划量化分析中的GIS空间分析技术 | 第23-37页 |
2.1 GIS功能及其软件 | 第23-25页 |
2.1.1 地理信息系统(GIS) | 第23页 |
2.1.2 GIS软件功能 | 第23-24页 |
2.1.3 GIS软件模块 | 第24-25页 |
2.2 空间数据组织 | 第25-32页 |
2.2.1 空间数据创建 | 第25-26页 |
2.2.2 空间数据转换 | 第26-29页 |
2.2.3 空间数据处理 | 第29-32页 |
2.3 控制性详细规划量化分析空间数据库 | 第32-35页 |
2.3.1 空间数据库的概念 | 第32-33页 |
2.3.2 空间数据库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 | 第33页 |
2.3.3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| 第33-34页 |
2.3.4 空间数据查询 | 第34-3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3.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量化分析研究 | 第37-52页 |
3.1 控制性详细规划量化分析与表达 | 第37-45页 |
3.1.1 量化分析的主要内容 | 第37-39页 |
3.1.2 量化分析的过程与方法 | 第39-41页 |
3.1.3 量化分析的评价模型 | 第41-45页 |
3.2 地理设计理论在控规量化分析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| 第45-47页 |
3.2.1 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量化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| 第45-46页 |
3.2.2 地理设计理论与控规量化分析的耦合机制研究 | 第46-47页 |
3.3 皇甫川工业园区量化分析应用框架 | 第47-51页 |
3.3.1 应用框架的技术流程 | 第47-48页 |
3.3.2 应用框架的工作流程 | 第48-5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4. 皇甫川工业园区控规地理分析阶段中的量化分析 | 第52-76页 |
4.1 现状地表模型构建与分析 | 第52-57页 |
4.1.1 基于样条函数插值法的DEM模型 | 第52-53页 |
4.1.2 DTM模型 | 第53-54页 |
4.1.3 地表坡度模型 | 第54-56页 |
4.1.4 坡向地表模型 | 第56页 |
4.1.5 地表曲率模型 | 第56-57页 |
4.2 现状用地识别 | 第57-59页 |
4.3 现状居民点与工业企业影响性分析 | 第59-61页 |
4.4 生态敏感性评价 | 第61-75页 |
4.4.1 技术路线 | 第61页 |
4.4.2 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 | 第61-64页 |
4.4.3 单因子分析 | 第64-73页 |
4.4.4 GIS栅格叠加运算 | 第73-7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5.皇甫川工业园区控规地理设计阶段中的量化分析 | 第76-114页 |
5.1 规划方案动态评估与决策支持模型 | 第76-91页 |
5.1.1 规划用地的土地地价分析 | 第76-79页 |
5.1.2 重要景观点选址视域分析 | 第79-80页 |
5.1.3 交通网络可达性分析 | 第80-83页 |
5.1.4 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区及选址优化分析 | 第83-89页 |
5.1.5 用地填挖方分析 | 第89-91页 |
5.2 土地使用强度基准模型 | 第91-105页 |
5.2.1 技术路线 | 第91-92页 |
5.2.2 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 | 第92-94页 |
5.2.3 单因子分析 | 第94-104页 |
5.2.4 GIS栅格叠加运算 | 第104-105页 |
5.3 土地使用强度基准模型的动态模拟 | 第105-108页 |
5.4 地理设计阶段的成果表达 | 第108-111页 |
5.4.1 规划用地与指标数据表达 | 第108-110页 |
5.4.2 城市设计三维建模与表达 | 第110-111页 |
5.5 实践总结与反思 | 第111-112页 |
5.6 本章小节 | 第112-114页 |
6.结语 | 第114-116页 |
6.1 论文的研究成果 | 第114页 |
6.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114-115页 |
6.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| 第115-116页 |
6.3.1 论文的不足 | 第115页 |
6.3.2 展望 | 第115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-117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17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