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蕴汉诗研究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 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5-21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郑蕴汉诗创作的历史、文化语境 | 第23-52页 |
2.1 汉诗创作的时代、文化背景 | 第23-33页 |
2.1.1 动荡的半岛局势 | 第23-27页 |
2.1.2 复杂的政局矛盾 | 第27-29页 |
2.1.3 繁荣的思想文化 | 第29-33页 |
2.2 生平和师友关系 | 第33-41页 |
2.2.1 三起三落的人生历程 | 第33-38页 |
2.2.2 影响命运的师友关系 | 第38-41页 |
2.3 兼收并蓄的思想学问 | 第41-52页 |
2.3.1 对南冥学派的继承 | 第41-50页 |
2.3.2 对退溪学风的接受 | 第50-52页 |
第三章 郑蕴汉诗的情志内涵 | 第52-90页 |
3.1 士大夫的忧国忧民 | 第53-67页 |
3.1.1 忠君爱国 | 第53-60页 |
3.1.2 卫国斥清 | 第60-67页 |
3.2 儒生的人格修养 | 第67-77页 |
3.2.1 反求诸己 | 第67-71页 |
3.2.2 岁寒忍苦 | 第71-77页 |
3.3 君子的至情至性 | 第77-90页 |
3.3.1 思乡怀亲 | 第77-87页 |
3.3.2 遁迹守穷 | 第87-90页 |
第四章 郑蕴汉诗的审美特征 | 第90-114页 |
4.1 物象入诗、托物言志 | 第91-100页 |
4.1.1 植物类物象 | 第91-94页 |
4.1.2 动物类物象 | 第94-97页 |
4.1.3 自然现象类物象 | 第97-100页 |
4.2 悲情之美与温柔敦厚的诗风 | 第100-108页 |
4.2.1 悲情之美 | 第100-103页 |
4.2.2 温柔敦厚的诗风 | 第103-108页 |
4.3 声律和谐、低昂互节之美 | 第108-114页 |
4.3.1 声律的迭代之美 | 第108-110页 |
4.3.2 格律和韵律的和谐之美 | 第110-114页 |
第五章 郑蕴汉诗中的中国元素 | 第114-132页 |
5.1 中国元素之人物事典 | 第114-123页 |
5.1.1 贤臣豪杰 | 第114-118页 |
5.1.2 失意迁客 | 第118-120页 |
5.1.3 重情义士 | 第120-121页 |
5.1.4 高洁隐者 | 第121-123页 |
5.2 中国元素之语典 | 第123-132页 |
5.2.1 《诗经》中的语典 | 第124-125页 |
5.2.2 名家诗文中的语典 | 第125-128页 |
5.2.3 典籍中的语典 | 第128-132页 |
结语 | 第132-1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6-147页 |
致谢 | 第147-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