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尔多斯盆地演武西地区侏罗系沉积储层特征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1 古地貌恢复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储层沉积学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1.3 研究范围及研究层位 | 第11-12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4.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3页 |
1.5 主要完成工作量 | 第13-15页 |
1.6 论文取得的成果及认识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7-22页 |
2.1 区域构造背景 | 第17-18页 |
2.2 构造沉积演化 | 第18-19页 |
2.3 侏罗系沉积背景 | 第19页 |
2.4 地层划分及对比 | 第19-22页 |
2.4.1 延安组地层发育特征 | 第20页 |
2.4.2 延安组地层对比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古地貌恢复方法及特征 | 第22-26页 |
3.1 古地貌恢复方法 | 第22-24页 |
3.1.1 前侏罗系古地质图 | 第22-23页 |
3.1.2 井震结合恢复古地貌 | 第23-24页 |
3.1.3 地层厚度印模法恢复古地貌 | 第24页 |
3.2 侏罗系延10沉积前古地貌特征 | 第24-26页 |
第4章 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展布规律 | 第26-45页 |
4.1 沉积相标志 | 第26-36页 |
4.1.1 沉积学标志 | 第26-30页 |
4.1.2 古生物化石标志 | 第30-31页 |
4.1.3 地球物理测井相标志 | 第31-32页 |
4.1.4 地球化学标志 | 第32-36页 |
4.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| 第36-39页 |
4.2.1 沉积相类型划分 | 第36页 |
4.2.2 沉积相特征 | 第36-39页 |
4.3 连井沉积相对比 | 第39-40页 |
4.4 沉积相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| 第40-45页 |
4.4.1 延10期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 | 第40-41页 |
4.4.2 延9期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 | 第41-42页 |
4.4.3 延8期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 | 第42页 |
4.4.4 延7期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 | 第42-43页 |
4.4.5 延6期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 | 第43-45页 |
第5章 侏罗系储层特征研究 | 第45-70页 |
5.1 储层岩石学特征 | 第45-54页 |
5.1.1 岩石类型特征 | 第45-47页 |
5.1.2 岩屑类型特征 | 第47-50页 |
5.1.3 填隙物特征 | 第50-54页 |
5.2 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 | 第54-58页 |
5.2.1 孔隙类型特征 | 第54-56页 |
5.2.2 孔隙结构特征 | 第56-58页 |
5.3 储层物性特征 | 第58-60页 |
5.3.1 孔隙度、渗透率分布特征 | 第58-59页 |
5.3.2 孔—渗相关性 | 第59-60页 |
5.4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| 第60-68页 |
5.4.1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| 第60-66页 |
5.4.2 储层成岩作用阶段的划分 | 第66-67页 |
5.4.3 储层孔隙的演化 | 第67-68页 |
5.5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| 第68-70页 |
5.5.1 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68页 |
5.5.2 物质组分及岩石学特征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5.5.3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第6章 储层综合评价 | 第70-73页 |
6.1 储层综合评价标准 | 第70页 |
6.2 储层综合评价结果 | 第70-73页 |
结论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