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4页 |
绪论 | 第14-28页 |
一、 国外布宁及其创作的研究情况 | 第15-18页 |
二、 国内布宁及其创作的研究情况 | 第18-21页 |
三、 关于布宁庄园主题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| 第21-24页 |
四、 本课题研究运用的理论及方法 | 第24页 |
五、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新意 | 第24-28页 |
第一章 俄罗斯贵族及庄园的历史与文化 | 第28-44页 |
第一节 俄罗斯贵族的起源、发展及没落 | 第30-32页 |
第二节 俄罗斯庄园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| 第32-37页 |
第三节 俄罗斯庄园诗学管窥 | 第37-4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二章 布宁:庄园世界的旅行者 | 第44-56页 |
第一节 俄罗斯文学中的庄园 | 第44-48页 |
第二节 布宁的庄园情结 | 第48-50页 |
第三节 布宁作品中的庄园描写 | 第50-5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三章 庄园的模糊影像:《安东诺夫卡苹果》等短篇小说 | 第56-73页 |
第一节 《塔妮卡》、《在农庄里》中的庄园形象 | 第56-61页 |
第二节 《安东诺夫卡苹果》中的庄园形象 | 第61-72页 |
一、 庄园:贵族的巢穴 | 第61-64页 |
二、 庄园:知识的殿堂 | 第64-68页 |
三、 庄园:家园的意象 | 第68-7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四章 庄园的真实影像:中篇小说《乡村》和《苏霍多尔》 | 第73-96页 |
第一节 《乡村》中的庄园形象 | 第73-85页 |
一、 “整个俄罗斯都是乡村” | 第75-76页 |
二、 革命暴动:庄园被破坏 | 第76-78页 |
三、 民族性格的劣根性:庄园被玷污 | 第78-82页 |
四、 布宁的精神寄托:对逝去的“天堂”的呼唤 | 第82-85页 |
第二节 《苏霍多尔》中的庄园形象 | 第85-94页 |
一、 血脉相连的大家庭:农奴、家奴和贵族 | 第85-89页 |
二、 宗法制的末日:爱恨交织的地方 | 第89-9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94-96页 |
第五章 庄园的集大成之作:长篇小说《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》 | 第96-132页 |
第一节 作为现象小说的《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》 | 第97-102页 |
一、 布宁与普鲁斯特 | 第97-99页 |
二、 《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》中的时间与记忆 | 第99-102页 |
第二节 《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》中的庄园形象 | 第102-130页 |
一、 童年时代的乐土:庄园在记忆中书写 | 第103-115页 |
二、 青春年华的开始:庄园在时间中融合 | 第115-121页 |
三、 消亡是必然的趋势:庄园在意识中感知 | 第121-123页 |
四、 庄园是永恒的精神现象 | 第123-126页 |
五、 庄园是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 | 第126-13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30-132页 |
第六章 庄园的灵魂之所:短篇小说集《幽暗的林荫道》 | 第132-163页 |
第一节 庄园:“爱的百科全书” | 第134-137页 |
第二节 幽暗的林荫道:庄园的标志性元素 | 第137-140页 |
第三节 短篇小说集《幽暗的林荫道》中的庄园形象 | 第140-160页 |
一、 《幽暗的林荫道》:黄昏时分的爱情 | 第140-142页 |
二、 《传奇诗》:罪孽的爱情 | 第142-143页 |
三、 《缪斯》:转瞬即逝的爱情 | 第143-144页 |
四、 《鲁霞》:相爱却不能相守的爱情 | 第144-147页 |
五、 《塔妮娅》:没有结果的爱情 | 第147-150页 |
六、 《娜达莉》:在死亡面前终结的幸福爱情 | 第150-159页 |
七、 短篇小说集《幽暗的林荫道》中的庄园形象类型 | 第159-160页 |
第四节 庄园——祖国的象征、布宁的乡愁 | 第160-16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61-163页 |
结束语 | 第163-1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7-177页 |
致谢 | 第177-17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1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