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组工作介入交警职业压力研究--以山东省w市城区路面交警为例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1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4.1 文献法 | 第12页 |
1.4.2 问卷法 | 第12-13页 |
1.4.3 观察法 | 第13页 |
1.4.4 访谈法 | 第13-14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4-19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15页 |
2.1.1 路面交通警察 | 第14页 |
2.1.2 职业压力 | 第14-15页 |
2.2 职业压力产生机制的相关研究 | 第15-16页 |
2.3 警察职业压力相关研究 | 第16-18页 |
2.4 小组工作介入缓解职业压力 | 第18-19页 |
3 W市城区路面交警职业压力调查研究 | 第19-27页 |
3.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| 第19-20页 |
3.2 问卷数据 | 第20-24页 |
3.2.1 整体压力情况的数据分析 | 第20-21页 |
3.2.2 职业压力成因分析 | 第21-24页 |
3.3 路面交警职业压力源分析 | 第24-27页 |
3.3.1 工作本身层面 | 第24-25页 |
3.3.2 组织管理层面 | 第25页 |
3.3.3 社会支持层面 | 第25-27页 |
4 小组工作对交警职业压力的介入 | 第27-43页 |
4.1 小组工作开展背景 | 第27页 |
4.2 小组介入理论基础 | 第27-28页 |
4.2.1 生态理论 | 第27-28页 |
4.2.2 认知行为理论 | 第28页 |
4.2.3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| 第28页 |
4.3 小组介入设计 | 第28-29页 |
4.3.1 小组概况 | 第28-29页 |
4.3.2 小组成员招募及组成 | 第29页 |
4.3.3 小组活动安排 | 第29页 |
4.3.4 小组介入总体目标 | 第29页 |
4.4 小组活动具体设计 | 第29-41页 |
4.4.1 第一次小组活动:“嗨,你好!” | 第29-31页 |
4.4.2 第二次小组活动:交警日常一二三 | 第31-33页 |
4.4.3 第三次小组活动:我的情绪我做主 | 第33-35页 |
4.4.4 第四次小组活动:职业压力与家庭 | 第35-36页 |
4.4.5 第五次小组活动:压力太大怎么办 | 第36-37页 |
4.4.6 第六次小组活动:沟通你我他 | 第37-39页 |
4.4.7 第七次小组活动:拥抱美好新生活 | 第39-41页 |
4.5 小组介入评估 | 第41-43页 |
4.5.1 小组介入评估方法 | 第41页 |
4.5.2 对社会工作者的评估 | 第41-42页 |
4.5.3 对小组的评估 | 第42页 |
4.5.4 对降低小组组员职业压力的效果评估 | 第42-43页 |
5 总结与反思 | 第43-49页 |
5.1 小组工作介入交警职业压力的总结 | 第43-45页 |
5.1.1 小组工作结构化 | 第43-44页 |
5.1.2 吸引组员积极参与 | 第44页 |
5.1.3 协助组员实现自己的目标 | 第44页 |
5.1.4 缓解组员的抵制情绪 | 第44-45页 |
5.2 关于缓解路面交警职业压力的对策及建议 | 第45-47页 |
5.2.1 增强交警执法保障 | 第45-46页 |
5.2.2 积极开展身心健康教育活动 | 第46页 |
5.2.3 加强对路面交警的社会支持 | 第46页 |
5.2.4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| 第46-47页 |
5.3 反思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附录 1 | 第52-57页 |
附录 2 | 第57-58页 |
附录 3 | 第58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