减振器特性参数对高速动车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课题来源、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减振器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2.2 车辆动力学多目标优化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减振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| 第17-29页 |
2.1 减振器结构 | 第17-18页 |
2.2 减振器工作原理 | 第18-25页 |
2.2.1 减振器复原阶段 | 第18-21页 |
2.2.2 减振器压缩阶段 | 第21-23页 |
2.2.3 阀片变形量分析 | 第23-25页 |
2.2.4 组合阀片当量厚度 | 第25页 |
2.3 减振器外特性 | 第25-28页 |
2.3.1 阻尼特性 | 第25-26页 |
2.3.2 橡胶节点刚度 | 第26-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基于SIMPACK建立整车系统动力学模型 | 第29-43页 |
3.1 单车子系统模型 | 第29-32页 |
3.1.1 轮轨接触非线性 | 第31页 |
3.1.2 悬挂系统非线性 | 第31页 |
3.1.3 轨道不平顺 | 第31-32页 |
3.2 车间悬挂子系统模型 | 第32-34页 |
3.2.1 车钩缓冲装置 | 第32-33页 |
3.2.2 车间纵向减振器 | 第33-34页 |
3.3 高速动车组系统模型 | 第34-35页 |
3.4 车辆系统模型的验证 | 第35-36页 |
3.5 动力学性能指标及计算方法 | 第36-42页 |
3.5.1 临界速度 | 第36-39页 |
3.5.2 平稳性指标 | 第39-41页 |
3.5.3 脱轨系数 | 第41页 |
3.5.4 轮重减载率 | 第41-42页 |
3.5.5 磨耗指数 | 第4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减振器特性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| 第43-57页 |
4.1 抗蛇行减振器 | 第43-46页 |
4.2 二系横向减振器 | 第46-47页 |
4.3 一系垂向减振器 | 第47-49页 |
4.4 二系垂向减振器 | 第49-50页 |
4.5 车间纵向减振器 | 第50-55页 |
4.5.1 列车平稳性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5.2 列车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5.3 列车纵向动力学分析 | 第52-54页 |
4.5.4 车体摇头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5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减振器特性参数多目标优化 | 第57-72页 |
5.1 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57-61页 |
5.1.1 目标函数 | 第57-58页 |
5.1.2 设计变量 | 第58-60页 |
5.1.3 约束条件 | 第60-61页 |
5.2 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 | 第61-63页 |
5.2.1 响应面拟合模型选取 | 第61-62页 |
5.2.2 响应面试验设计选取 | 第62-63页 |
5.3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| 第63-69页 |
5.3.1 试验结果 | 第63-64页 |
5.3.2 方差分析 | 第64-69页 |
5.3.3 多目标优化最优值 | 第69页 |
5.4 优化结果验证与分析 | 第69-7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6.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| 第72-73页 |
6.2 展望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项目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