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经济概况、经济史、经济地理论文--中国经济论文--地方经济论文

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3页
1 绪论第13-26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3-15页
   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的第15页
     ·研究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-23页
     ·国外研究现状第16-19页
     ·国内研究现状第19-23页
   ·研究内容第23-24页
   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4-26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24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24-26页
2 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6-36页
   ·生态建设相关理论第26-28页
     ·生态系统理论第26-27页
     ·生态经济理论第27-28页
     ·生态建设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第28页
   ·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第28-33页
     ·区域发展理论第28-31页
     ·循环经济理论第31-33页
     ·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第33页
   ·系统工程理论第33-35页
     ·复杂系统及其研究方法第34-35页
     ·系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第3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5-36页
3 国内外典型区域生态建设模式比较分析第36-45页
   ·国外典型区域生态建设特点分析第36-39页
     ·巴西热带雨林地区的生态建设第36页
     ·美国五大湖湿地的生态建设第36-37页
     ·德国埃朗根的生态城市建设第37-39页
   ·中国典型区域生态建设特点分析第39-42页
     ·福建森林的生态建设第39-40页
     ·鄱阳湖湿地的生态建设第40-41页
     ·扬州的生态城市建设第41-42页
   ·国内外典型模式的比较第42-44页
   ·国内外典型生态建设模式分析第4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4-45页
4 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现状与矛盾分析第45-85页
   ·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区域环境第45-46页
   ·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建设情况及分析第46-72页
     ·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状况第46-56页
     ·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第56-70页
     ·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第70-72页
   ·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效应综合评价第72-81页
     ·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72-75页
     ·评价过程第75-78页
     ·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综合评价结果第78-81页
   ·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矛盾分析第81-84页
     ·目标模糊与功能区建设的矛盾第81-82页
     ·社保体系与新城镇居民社保需求的矛盾第82-83页
     ·财政供给与资金需求的矛盾第83页
     ·经济基础与生态发展需求的矛盾第83-84页
     ·体制与发展的矛盾第8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4-85页
5 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构建与机理分析第85-95页
   ·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目标第85页
   ·构建建设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85-87页
     ·构建建设模式的指导思想第85-86页
     ·构建建设模式的基本原则第86-87页
   ·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的确定第87-90页
     ·生态建设模式的对比第87页
     ·构建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第87-89页
     ·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特征分析第89-90页
   ·动态效益共赢模式机理分析第90-94页
     ·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的内部机理分析第90-91页
     ·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的外部机理分析第91页
     ·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的信息回馈机理第91-93页
     ·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的平衡机理分析第93-9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94-95页
6 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的运行第95-110页
   ·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第一阶段的运行第95-101页
     ·模式运行的目标第95页
     ·模式运行的主要方式第95-97页
     ·模式运行的措施第97-101页
   ·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第二阶段的运行第101-105页
     ·模式运行的目标第101页
     ·模式运行的主要方式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·模式运行的措施第103-105页
   ·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第三阶段的运行第105-109页
     ·模式运行的目标第105页
     ·模式运行的主要方式第105-107页
     ·模式运行的措施第107-10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9-110页
7 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运行的保障体系第110-123页
   ·政策保障体系第110-117页
     ·政策矩阵构成第112页
     ·生态功能区保障政策的特征第112-116页
     ·生态功能区政策保障内容第116-117页
   ·体制机制保障体系第117-118页
   ·智力保障体系第118-120页
     ·建立人力资源制度体系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·健全激励制度第119页
     ·建立并形成竞争机制第119-120页
   ·资金保障体系第120-12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21-123页
结论第123-125页
参考文献第125-132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2-133页
致谢第133-134页

论文共13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NaHCO3胁迫下柽柳根部组织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
下一篇:外负载无机纳米/木材功能型材料的低温水热共溶剂法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