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目录 | 第12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30页 |
1.1 生物炭概述 | 第15-24页 |
1.1.1 生物炭的缘起与发展 | 第15-16页 |
1.1.2 生物炭的制备原料 | 第16-17页 |
1.1.3 生物炭的制备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1.4 生物炭的性质/功能 | 第18-24页 |
1.2 论文的研究意义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| 第24-30页 |
1.2.1 研究意义 | 第24-27页 |
1.2.2 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1.2.3 创新点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N_2气氛水生植物基生物炭酸碱性随制备温度的演变 | 第30-67页 |
2.1 引言 | 第30-31页 |
2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7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7-65页 |
2.3.1 样品的 pHzpt | 第37-39页 |
2.3.2 样品的滴定转换数据ΔQ | 第39-41页 |
2.3.3 建模过程 | 第41-47页 |
2.3.4 模型结果分析 | 第47-50页 |
2.3.5 理论模拟 | 第50-64页 |
2.3.6 pH_(zpt)、pH_(cal)和 pH_(tpzc)的相互关系 | 第64-65页 |
2.4 主要结果与主要意义 | 第65-67页 |
2.4.1 主要结果 | 第65-66页 |
2.4.2 主要意义 | 第66-67页 |
第三章 N_2气氛水生植物基生物炭碱(土)金属浸出及对 Cu(II)的吸附 | 第67-94页 |
3.1 引言 | 第67-68页 |
3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68-69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9-92页 |
3.3.1 AAEM 水浸及赋存形态 | 第69-78页 |
3.3.2 Cu(II)吸附 | 第78-89页 |
3.3.3 PMF 分析 | 第89-92页 |
3.4 主要结果与主要意义 | 第92-94页 |
3.4.1 主要结果 | 第92页 |
3.4.2 主要意义 | 第92-94页 |
第四章 CO_2气氛水生植物基生物炭的酸碱性、碱(土)金属浸出及对 Cu(II) 的吸附 | 第94-118页 |
4.1 引言 | 第94-95页 |
4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95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95-116页 |
4.3.1 产率 | 第95-96页 |
4.3.2 酸碱性 | 第96-101页 |
4.3.3 AAEM 水浸 | 第101-106页 |
4.3.4 Cu(II)吸附 | 第106-114页 |
4.3.5 N_2和 CO_2气氛生物炭比较 | 第114-116页 |
4.4 主要结果与主要意义 | 第116-118页 |
4.4.1 主要结果 | 第116页 |
4.4.2 主要意义 | 第116-118页 |
第五章 植物种类、制备温度和气氛对生物炭性质/功能的调控作用探讨 | 第118-132页 |
5.1 生物炭组成 | 第118-123页 |
5.1.1 对生物炭碳组分的影响 | 第118-119页 |
5.1.2 对生物炭无机组分的影响 | 第119-123页 |
5.2 生物炭的酸碱性 | 第123-127页 |
5.2.1 植物种类对酸碱性的影响(N_2气氛) | 第123-126页 |
5.2.2 制备气氛对酸碱性的影响(水生植物) | 第126-127页 |
5.3 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性 | 第127-131页 |
5.3.1 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127-128页 |
5.3.2 对吸附机制的影响 | 第128-131页 |
5.4 小结 | 第131-132页 |
第六章 结论、讨论与建议 | 第132-140页 |
6.1 结论 | 第132-133页 |
6.2 讨论 | 第133-138页 |
6.3 建议 | 第138-1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0-156页 |
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156-157页 |
双盲评审 | 第157-158页 |
致谢 | 第1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