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:古代印度弥勒信仰研究的意义、现状及思路 | 第12-28页 |
一、论文题目释义 | 第12-13页 |
二、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| 第13-17页 |
三、学界研究现状评析 | 第17-25页 |
1.国外学术界弥勒信仰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2.中国学术界弥勒信仰研究现状 | 第20-25页 |
四、研究范围、资料及方法 | 第25-26页 |
五、本文研究架构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古代印度弥勒信仰的历史渊源 | 第28-39页 |
一、学术界关于古代印度弥勒信仰渊源的研讨 | 第28-33页 |
二、本文关于弥勒信仰起源探求的一点意见 | 第33-39页 |
第三章 古代印度弥勒信仰的最初形态 | 第39-61页 |
一、未来佛弥勒观念的出现 | 第39-49页 |
1.古代印度最初的弥勒信仰并非净土型信仰 | 第39-41页 |
2.未来佛弥勒观念的出现 | 第41-49页 |
二、古代印度弥勒信仰的最初形态 | 第49-61页 |
1.最初弥勒经的出现与古代印度弥勒信仰的形成 | 第49-54页 |
2.古代印度弥勒信仰最初形态的内涵 | 第54-61页 |
第四章 古代印度弥勒信仰的发展 | 第61-83页 |
一、弥勒"下生经"的异同 | 第61-73页 |
1.弥勒下生经的种类 | 第61-63页 |
2.阿含弥勒经与舍利弗系弥勒经的异同 | 第63-73页 |
二、弥勒下生经的形成与古代印度弥勒信仰的发展 | 第73-83页 |
1.弥勒下生经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| 第73-80页 |
2.古代印度弥勒下生信仰的基本内涵 | 第80-83页 |
第五章 古代印度弥勒信仰的进一步完善 | 第83-97页 |
一、弥勒上生经的出现 | 第83-91页 |
1.弥勒上生经的性质与渊源 | 第83-88页 |
2.弥勒上生经形成的时间 | 第88-91页 |
二、兜率净土信仰的内涵与古代印度弥勒信仰体系的完善 | 第91-97页 |
1.兜率净土信仰的基本内涵 | 第91-95页 |
2.古代印度弥勒信仰体系的完善 | 第95-97页 |
第六章 古代印度弥勒信仰与密教的融合 | 第97-112页 |
一、弥勒身份的密教化 | 第97-101页 |
1.弥勒与陀罗尼外围关系的确立 | 第97-99页 |
2.弥勒身份的真正密教化 | 第99-101页 |
二、密教弥勒经典的出现 | 第101-103页 |
1.显教弥勒经典的密教影响 | 第101-102页 |
2.密教弥勒经典的形成 | 第102-103页 |
三、古代印度弥勒信仰修行方式的密教化 | 第103-107页 |
1.弥勒信仰修行方式的密教化 | 第103-105页 |
2、密教弥勒法门的流行 | 第105-107页 |
四、弥勒图像的密教化 | 第107-112页 |
1.单尊密教弥勒造像的出现 | 第107-110页 |
2.弥勒三尊密教造像的出现 | 第110-112页 |
第七章 古代印度弥勒信仰在民间的流布 | 第112-142页 |
一、从信仰主体看古代印度的弥勒信仰 | 第112-125页 |
1.往来兜率面见弥勒 | 第112-116页 |
2.生身待见弥勒 | 第116-118页 |
3.命终往生兜率 | 第118-121页 |
4.来生龙华三会 | 第121-122页 |
5.弥勒化身信仰 | 第122-125页 |
二、从信仰客体看古代印度的弥勒信仰 | 第125-142页 |
1.弥勒像灵验信仰 | 第125-127页 |
2.弥勒遗迹与传说 | 第127-132页 |
3.弥勒图像与类型 | 第132-142页 |
第八章 古代印度弥勒信仰与其他佛教思想信仰的关系 | 第142-186页 |
一、古代印度弥勒信仰与般若思想的关系 | 第142-150页 |
1.援弥勒入般若 | 第142-147页 |
2.弥勒信仰的般若化 | 第147-150页 |
二、古代印度弥勒信仰与禅观的关系 | 第150-163页 |
1.弥勒信仰禅观修持的演变 | 第150-157页 |
2.禅观修持的弥勒信仰劝化 | 第157-160页 |
3.弥勒禅法 | 第160-163页 |
三、古代印度弥勒信仰与瑜伽行派的关系 | 第163-170页 |
1.弥勒作为瑜伽行派祖师地位的确立 | 第163-167页 |
2.关于弥勒祖师地位的大小乘争论 | 第167-170页 |
四、古代印度弥勒信仰与法灭思想的关系 | 第170-177页 |
1.弥勒经典中"恶世"与"法灭"思想的关系 | 第170-175页 |
2.法灭思想对弥勒信仰的影响 | 第175-177页 |
五、古代印度弥勒信仰与转轮王信仰的关系 | 第177-186页 |
1.转轮王信仰的社会政治理念 | 第177-181页 |
2.弥勒信仰对转轮王信仰的融会 | 第181-186页 |
第九章 古代印度弥勒信仰的宗教思想维度与基本特征 | 第186-194页 |
一、古代印度弥勒信仰的宗教思想维度 | 第186-189页 |
1.未来指向维度 | 第186-187页 |
2.现实考量维度 | 第187-188页 |
3.身后关怀维度 | 第188-189页 |
二、古代印度弥勒信仰体系的基本特征 | 第189-194页 |
1.人间性特征 | 第189页 |
2.崇高性特征 | 第189-190页 |
3.善权性特征 | 第190页 |
4.慈心性特征 | 第190-191页 |
5、流行性特征 | 第191页 |
6.渗透性特征 | 第191-192页 |
7.多维性特征 | 第192页 |
8.超越性特征 | 第192页 |
9.融通性特征 | 第192-194页 |
结语 | 第194-1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8-211页 |
致谢 | 第211-21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213-2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