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行政法论文--文教、卫生管理法令论文

医患纠纷的成因与应对策略研究--以苏北某市级三级甲等医院为例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前言第11-21页
    一、 研究背景第12-14页
    二、 文献综述第14-18页
    三、 研究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理论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现实意义第19页
    四、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研究思路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研究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五、 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创新之处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研究困难第20-21页
第一章 医患纠纷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工具第21-23页
    一、 基本概念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医患纠纷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医疗纠纷第21页
    二、 理论工具第21-23页
第二章 医患纠纷现状及特点第23-29页
    一、 覆盖范围广,持续时间长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纠纷覆盖范围广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纠纷持续时间长第23-24页
    二、 数量居高不下,参与人数多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纠纷数量居高不下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纠纷参与人数多第24-25页
    三、 形式多样,处置方法不同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纠纷的形式多样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纠纷情况复杂,处置方法不同第26-27页
    四、 社会反响大,负面影响明显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纠纷的社会反响较大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纠纷的负面影响明显第27-28页
    五、舆论 放大效应 ,群众怨言多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舆论的“放大效应”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群众对医院怨言多第28-29页
第三章 医患纠纷形成原因分析第29-37页
    一、 政府层面的原因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政府投入不足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医患纠纷处理机制和机构不完善第30-31页
    二、 医院层面的原因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医院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医患沟通存在缺陷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欠缺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第33页
    三、 患者层面的原因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医疗成本居高不下,患者不堪负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公众对医疗技术的认知不足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患者维权意识增强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患方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第35页
    四、 其他层面原因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患者维权成本过高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家属为谋取经济补偿无理取闹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“医闹”的恶意挑唆与参与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媒体的负面炒作第36-37页
第四章 医患纠纷的应对策略第37-44页
    一、 政府管理层面策略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多种方式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推进卫生事业改革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完善调处机制,依法妥善处理纠纷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健全患者法律保障体系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(六) 治理“医闹”等过激行为第39-40页
    二、 医院管理层面策略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健全纠纷解决的应急预案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发挥“第三方”对医院管理的促进作用第41页
    三、 患者层面策略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患方应掌握更多信息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患方应冷静处理纠纷第41-42页
    四、 第三方作用层面策略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发挥第三方调解作用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建立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加强舆论的正面宣传与引导第43-44页
结论与展望第44-45页
参考文献第45-48页
致谢第48-50页

论文共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形势下社区矫正制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
下一篇:行动导向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