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空间景观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引言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目标、内容及主要创新 | 第13页 |
1.2.1 研究目标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2.3 主要创新点 | 第13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框架 | 第13-15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1.3.2 研究框架 | 第14-15页 |
2 城乡空间景观共生理论研究 | 第15-28页 |
2.1 基础理论研究 | 第15-19页 |
2.1.1 共生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1.2 系统论 | 第16-18页 |
2.1.3 景观生态学 | 第18-19页 |
2.1.4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9页 |
2.2 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9-21页 |
2.2.1 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2 区域景观规划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.3 城乡融合设计理论 | 第21页 |
2.3 城乡空间景观共生理论研究 | 第21-28页 |
2.3.1 城乡空间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2.3.2 共生理论的界定 | 第22-27页 |
2.3.3 城乡空间景观的界定 | 第27-28页 |
2.3.4 城乡空间景观共生的界定 | 第28页 |
3 城乡空间景观共生的研究 | 第28-34页 |
3.1 城乡空间景观共生发展 | 第28-30页 |
3.1.1 城乡景观的发展现状 | 第28-29页 |
3.1.2 城乡景观共生的价值 | 第29-30页 |
3.2 城乡空间景观共生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| 第30-34页 |
3.2.1 城乡景观共生的指导思想 | 第30-33页 |
3.2.2 城乡景观共生的原则 | 第33-34页 |
3.3 城乡空间景观共生的内容 | 第34页 |
4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空间景观发展对策研究 | 第34-50页 |
4.1 共生的生态环境发展 | 第34-37页 |
4.1.1 生态环境共生——基础条件 | 第34-35页 |
4.1.2 保护生态环境 | 第35-37页 |
4.2 共生的文化环境发展 | 第37-40页 |
4.2.1 文化环境共生——内在条件 | 第37页 |
4.2.2 弘扬传统文化 | 第37-39页 |
4.2.3 体现地方特色 | 第39-40页 |
4.3 共生的社会发展 | 第40-42页 |
4.3.1 社会共生——前提条件 | 第40-41页 |
4.3.2 以人为本 | 第41-42页 |
4.4 共生的绿地景观发展 | 第42-43页 |
4.4.1 绿地景观共生——约束条件 | 第42页 |
4.4.2 统筹发展 | 第42-43页 |
4.5 共生的经济发展 | 第43-46页 |
4.5.1 产业共生——动力条件 | 第43-44页 |
4.5.2 产业结构现代化 | 第44-46页 |
4.6 共生的城乡布局发展 | 第46-49页 |
4.6.1 城乡布局共生——外在条件 | 第46-47页 |
4.6.2 优化城乡布局 | 第47-49页 |
4.7 共生的城乡基础设施 | 第49-50页 |
4.7.1 基础设施共生——必要条件 | 第49页 |
4.7.2 优化配置,综合利用 | 第49-50页 |
4.8 小结 | 第50页 |
5 实践与应用 | 第50-64页 |
5.1 产业与景观共生——樱桃沟域规划设计 | 第50-57页 |
5.1.1 第一产业 | 第51-52页 |
5.1.2 第二产业 | 第52-53页 |
5.1.3 第三产业 | 第53-56页 |
5.1.4 小结 | 第56-57页 |
5.2 文化与景观共生——圣水庄村规划设计 | 第57-61页 |
5.2.1 水文化 | 第57-58页 |
5.2.2 孝贤文化 | 第58-59页 |
5.2.3 村落文化 | 第59-60页 |
5.2.4 关城文化 | 第60-61页 |
5.2.5 小结 | 第61页 |
5.3 民居建设与景观共生——王硇新村规划设计 | 第61-64页 |
5.3.1 民居建筑 | 第62-63页 |
5.3.2 村庄布局 | 第63页 |
5.3.3 小结 | 第63-64页 |
6 结语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6.1 结语 | 第64页 |
6.2 展望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