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8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9-11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0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 | 第11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| 第11-12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1.5 论文框架结构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清徐惠民村镇银行发展历程及管理模式现状 | 第13-30页 |
2.1 清徐惠民村镇银行发展历程及现状 | 第13-20页 |
2.1.1 清徐惠民村镇银行发展历程 | 第13页 |
2.1.2 清徐惠民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| 第13-20页 |
2.2 清徐惠民村镇银行管理现状 | 第20-30页 |
2.2.1 清徐惠民村镇银行受属地监管机构监管现状 | 第20-22页 |
2.2.2 清徐惠民村镇银行受包商银行管理现状 | 第22-26页 |
2.2.3 清徐惠民村镇银行管理模式现状 | 第26-30页 |
第三章 清徐惠民村镇银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| 第30-36页 |
3.1 清徐惠民村镇银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3页 |
3.1.1 客观问题 | 第30-31页 |
3.1.2 主观问题 | 第31-33页 |
3.2 原因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2.1 外部层面的原因 | 第33-34页 |
3.2.2 内部层面的原因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村镇银行几种管理模式的对比及启示 | 第36-40页 |
4.1 村镇银行几种管理模式简介 | 第36页 |
4.2 村镇银行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| 第36-38页 |
4.2.1 村镇银行(农村金融)管理部式 | 第36-37页 |
4.2.2 村镇银行控股(集团)公司式 | 第37-38页 |
4.2.3 分支机构管理式 | 第38页 |
4.2.4 股东共同管理式 | 第38页 |
4.3 启示 | 第38-40页 |
第五章 完善清徐惠民村镇银行管理模式的对策 | 第40-46页 |
5.1 监督管理层面的对策 | 第40页 |
5.1.1 建立沟通机制 | 第40页 |
5.1.2 完善公司治理 | 第40页 |
5.2 内部管理层面的对策 | 第40-46页 |
5.2.1 加快机构建设 | 第40-41页 |
5.2.2 完善科技信息系统建设 | 第41页 |
5.2.3 明确市场定位 | 第41-42页 |
5.2.4 强化基础管理 | 第42-44页 |
5.2.5 加强学习培训 | 第44页 |
5.2.6 建立激励机制 | 第44页 |
5.2.7 做好党建工作 | 第44-46页 |
结论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