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师评阅表 | 第3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2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3-21页 |
1.3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3-16页 |
1.3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6-21页 |
1.3.3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| 第21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1-23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3页 |
1.5 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| 第23-24页 |
1.5.1 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23页 |
1.5.2 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:一个分析框架 | 第24-38页 |
2.1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分析框架的构建思路 | 第24-25页 |
2.2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的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5-27页 |
2.2.1 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 | 第25页 |
2.2.2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界定 | 第25-27页 |
2.3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影响要素构成分析 | 第27-33页 |
2.3.1 实践经验基础 | 第27-30页 |
2.3.2 逻辑推导 | 第30-31页 |
2.3.3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的具体影响要素 | 第31-33页 |
2.4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 | 第33-37页 |
2.4.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| 第33-35页 |
2.4.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5-37页 |
2.5 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| 第38-50页 |
3.1 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背景 | 第38-42页 |
3.1.1 自然和经济背景 | 第38-41页 |
3.1.2 政策背景 | 第41-42页 |
3.2 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信息概况 | 第42-46页 |
3.2.1 数量和规模概况 | 第43-44页 |
3.2.2 分布概况 | 第44-46页 |
3.3 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运行情况 | 第46-49页 |
3.3.1 运行总数及地区分布情况 | 第46-47页 |
3.3.2 行业分布及持续经营时间情况 | 第47-48页 |
3.3.3 示范社情况 | 第48-49页 |
3.4 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0-65页 |
4.1 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自我发展能力评价 | 第50-53页 |
4.1.1 总体评价 | 第50页 |
4.1.2 示范社的自我发展能力评价 | 第50-53页 |
4.2 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3-64页 |
4.2.1 数据来源的说明 | 第53页 |
4.2.2 不同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3-64页 |
4.3 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五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提升分析:基于对玛纳斯乐源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经历的分析 | 第65-72页 |
5.1 案例选取说明 | 第65页 |
5.2 乐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过程分析 | 第65-71页 |
5.2.1 社员数及经营规模变化情况 | 第65-67页 |
5.2.2 主要运作方式 | 第67-68页 |
5.2.3 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8-71页 |
5.3 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六章 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提升政策建议 | 第72-74页 |
6.1 基本思路 | 第72页 |
6.2 具体对策 | 第72-74页 |
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74-75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附录 | 第79-91页 |
致谢 | 第91-9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