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园艺论文--蔬菜园艺论文

白菜与芜菁Ogura雄性不育系的获得及其创建过程中的遗传学研究

缩写词第9-11页
摘要第11-13页
Abstract第13页
0 前言第16-18页
1 文献综述第18-36页
    1.1 植物雄性不育的概述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植物雄性不育的表型特征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植物胞质雄性不育产生的途径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植物胞质雄性不育的经典遗传学研究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植物胞质雄性不育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第21-22页
    1.2 胞质雄性不育发生的细胞学研究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胞质雄性不育小孢子的败育时期和特点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绒毡层的异常与小孢子败育的关系第22-23页
    1.3 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蛋白质分析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同工酶分析第24页
    1.4 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研究第24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植物线粒体与胞质雄性不育性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1 线粒体DNA多态性与CMS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2 线粒体基因的转录产物与CMS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3 线粒体多肽差异与CMS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线粒体中与胞质雄性不育性相关基因研究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胞质雄性不育形成的分子机制探讨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3.1 线粒体DNA重排引起CMS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3.2 转录和翻译调控导致CMS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3.3 特异多肽引起CMS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核基因组对胞质雄性不育的影响第31页
    1.5 cDNA-AFLP技术及其应用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cDNA-AFLP技术的原理与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cDNA-AFLP技术的特点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cDNA-AFLP技术的应用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3.1 基因表达特性的研究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3.2 遗传标记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3.3 分离特异表达的基因第34-36页
2 白菜与芜菁Ogura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获得及不同回交世代植物学性状比较分析第36-48页
    2.1 材料与方法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材料的转育与获得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不育系和保持系植株性状观察和育性鉴定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花器形态比较观察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白菜Ogura雄性不育系杂交组合的配制第37页
    2.2 结果与分析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F_1、BC_1、BC_2和BC_3的植物学性状研究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白菜与芜菁Ogura雄性不育系的植物学特征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白菜与芜菁Ogura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花粉生活力检测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白菜Ogura雄性不育系杂交组合的配制第41页
    2.3 讨论第41-48页
3 甘监型油菜Ogura雄性不育系×白菜、芜菁杂种F1及其回交后代染色体减数分裂行为分析第48-56页
    3.1 材料与方法第48-49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分析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F_1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BC_1代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BC_2代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BC_3根尖体细胞数的变化规律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BC_1代减数分裂后期染色体分离规律第52-53页
    3.3 讨论第53-56页
4 白菜与芜菁Ogura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学观察第56-62页
    4.1 材料与方法第56页
    4.2 结果与分析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保持系花药和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形态学观察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不育系花药和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观察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1 小孢子败育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2 绒毡层异常第57-58页
    4.3 讨论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Ogura雄性不育系小孢子的败育时期和特点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绒毡层的异常与小孢子败育的关系第58-62页
5 甘蓝型油菜Ogura雄性不育系×白菜、芜菁的回交杂种后代与亲本的同工酶分析第62-72页
    5.1 材料与方法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植物材料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SDS-PAGE分析第63页
    5.2 结果与分析第63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F_1、BC_2代与回交亲本的蛋白质分析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F_1、BC_2代与回交亲本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F_1、BC_2代与回交亲本的酯酶同工酶分析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F_1、BC_2代与回交亲本的α-淀粉酶同工酶分析第69页
    5.3 讨论第69-72页
6 白菜与芜菁Ogura雄性不育相关基因orf138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第72-78页
    6.1 材料与方法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植物材料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菌种和质粒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试剂和仪器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不同回交世代的白菜与芜菁Ogura雄性不育材料DNA提取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1 DNA提取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2 紫外分光比色检测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orf138基因的扩增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6 DNA的重组与转化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7 重组质粒的提取和酶切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8 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分析第74页
    6.2 结果与分析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orf138基因的克隆与测序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重组质粒序列分析第76页
    6.3 讨论第76-78页
7 白菜Ogura雄性不育系不同转育世代与亲本蕾期基因表达差异比较研究第78-90页
    7.1 材料与方法第78-83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实验材料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RNA的分离及检测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cDNA-AFLP技术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1.3.1 cDNA的合成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1.3.2 cDNA酶切、连接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1.3.3 模板的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1.3.4 测序胶电泳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1.3.5 银染方法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7.1.4 统计分析第83页
    7.2 结果与分析第83-8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总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BC_1和BC_2与其亲本的基因表达比较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F_1、BC_1和BC_2与轮回亲本间基因差异表达比较第87-88页
    7.3 讨论第88-90页
结论第90-92页
参考文献第92-102页
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论著第102页

论文共10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群体性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研究--以H市5.10聚集事件为例
下一篇:职业病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及对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