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注释表 | 第12-13页 |
缩略词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轮毂轴承发展历史 | 第15-16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0页 |
1.3.1 轴承力学分析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2 轴承寿命分析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3.3 轴承优化设计研究 | 第19-20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基础理论 | 第22-33页 |
2.1 Hertz弹性接触理论 | 第22-26页 |
2.1.1 曲率和与曲率差函数 | 第22-24页 |
2.1.2 Hertz理论概述 | 第24-26页 |
2.1.3 接触应力与变形计算方法 | 第26页 |
2.2 疲劳基础理论 | 第26-30页 |
2.2.0 材料疲劳特性 | 第26-28页 |
2.2.1 疲劳分析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2.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3 优化设计理论 | 第30-32页 |
2.3.1 多目标优化 | 第30-31页 |
2.3.2 Pareto最优 | 第31-3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基于修正L-P理论的轮毂轴承疲劳寿命分析 | 第33-55页 |
3.1 轮毂轴承的载荷分布 | 第33-42页 |
3.1.1 轮毂轴承力学计算模型 | 第33-38页 |
3.1.2 载荷分布计算方法与流程 | 第38-40页 |
3.1.3 计算结果与讨论 | 第40-42页 |
3.2 轮毂轴承疲劳寿命分析 | 第42-46页 |
3.2.1 Lundberg-Palmgren理论 | 第42-44页 |
3.2.2 修正的Lundberg -Palmgren理论 | 第44-45页 |
3.2.3 两种理论模型的比较 | 第45-46页 |
3.3 轮毂轴承疲劳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6-54页 |
3.3.1 力矩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3.3.2 径向游隙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| 第48-52页 |
3.3.3 初始接触角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| 第52页 |
3.3.4 滚动体个数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3.3.5 滚道沟曲率系数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四章 基于有限元的轮毂轴承疲劳寿命仿真 | 第55-71页 |
4.1 轮毂轴承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55-59页 |
4.1.1 几何模型 | 第55-56页 |
4.1.2 网格划分 | 第56-57页 |
4.1.3 定义材料及单元类型 | 第57页 |
4.1.4 定义接触 | 第57-58页 |
4.1.5 边界条件 | 第58页 |
4.1.6 刚度分析 | 第58-59页 |
4.2 力矩刚性试验 | 第59-62页 |
4.2.1 力矩刚性试验台 | 第59-60页 |
4.2.2 试验测试原理 | 第60-61页 |
4.2.3 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 | 第61-62页 |
4.3 基于nCode DesignLife的疲劳寿命仿真 | 第62-65页 |
4.3.1 nCode DesignLife简介 | 第62-63页 |
4.3.2 载荷参数 | 第63-64页 |
4.3.3 材料的S-N曲线 | 第64-65页 |
4.3.4 求解参数 | 第65页 |
4.4 仿真结果讨论与分析 | 第65-70页 |
4.4.1 次表面应力分析 | 第65-67页 |
4.4.2 疲劳寿命仿真结果分析 | 第67-7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五章 轮毂轴承优化设计 | 第71-82页 |
5.1 轮毂轴承多目标优化问题描述 | 第71-75页 |
5.1.1 优化参数 | 第71-72页 |
5.1.2 目标函数 | 第72-73页 |
5.1.3 约束条件 | 第73-75页 |
5.2 优化方法 | 第75-77页 |
5.2.1 粒子群算法 | 第75页 |
5.2.2 基于Pareto最优解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| 第75-77页 |
5.3 多目标优化结果与分析 | 第77-79页 |
5.3.1 优化参数灵敏度分析 | 第77-78页 |
5.3.2 优化算法的比较 | 第78-79页 |
5.3.3 优化结果分析 | 第79页 |
5.4 优化结果验证 | 第79-81页 |
5.4.1 优化前后强度对比 | 第79-80页 |
5.4.2 优化前后疲劳寿命对比 | 第80-8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82-83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