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业基础科学论文--土壤学论文--土壤生物学论文--土壤微生物学论文

祁连山南麓中段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绪论第12-21页
    1.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概述第12页
    1.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土壤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植被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季节变化(温度,水分)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管理方式第14页
    1.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平板培养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磷脂脂肪酸(PLFA)图谱分析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Biolog微量分析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基于PCR的测序技术(The PCR-Clone-Sequence Approach)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实时荧光定量PCR(FQ-PCR)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6 变性凝胶电泳技术(DGGE)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7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(RFLP)、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(T-RFLP)和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分析(ARDAR)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8 随机扩增片段多态性DNA(RAPD)技术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9 单链构象多态性(SSCP)图谱分析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0 荧光原位杂交(FISH)技术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1 自动核糖体间隔分析(ARISA)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2 环境基因组技术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3 高通量测序技术第18-19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-21页
2 材料与方法第21-25页
    2.1 研究区域概况第21页
    2.2 样地选择及样品采集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样地选择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样品的采集第22页
    2.3 土样理化性质测定第22页
    2.4 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与计数第22-23页
    2.5 Biolog实验第23页
    2.6 MiSeq宏基因组测序第23-24页
    2.7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4-25页
3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5-67页
    3.1 土壤理化性质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土壤酸碱度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土壤酶活性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土壤碳氮含量第27-28页
    3.2 祁连山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细菌数量变化特征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真菌数量变化特征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放线菌数量变化特征第30-31页
    3.3 Biolog生态板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第31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土壤AWCD(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)值及多样性指数、利用碳源能力变化情况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六大类碳源的利用情况第34-41页
    3.4 相关性分析第41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第41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与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第53-56页
    3.5 MiSeq宏基因组测序第5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DNA的提取及PCR扩增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原始数据整理、过滤及质量评估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稀释曲线(Rarefaction Curve)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OTU聚类分析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Alpha多样性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6 Rank-Abundance曲线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7 样本群落组成分析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8 RDA分析第65-67页
4 结论第67-69页
    4.1 土壤理化性质第67页
    4.2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特征第67页
    4.3 Biolog Eco板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第67-68页
    4.4 MiSeq宏基因组测序第68-69页
致谢第69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77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西安市莲湖区群众性健身团队的研究
下一篇:体育院校体育舞蹈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