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研究意义 | 第10-13页 |
1.1.1 冷凝微滴自驱离表面 | 第10-13页 |
1.1.2 冷凝微液滴自驱离表面的意义 | 第13页 |
1.2 冷凝微液滴表面制备进展 | 第13-17页 |
1.2.1 硅表面 | 第14-15页 |
1.2.2 铜表面 | 第15-16页 |
1.2.3 铝表面 | 第16-17页 |
1.2.4 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17页 |
1.3 高聚物表面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4 铝表面纳米结构的电化学制备 | 第18-19页 |
1.5 立题思想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PC表面纳米结构构筑以及冷凝微滴自驱离性能研究 | 第21-35页 |
2.1 前言 | 第21-22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2-25页 |
2.2.1 实验试剂、设备和测试方法 | 第22-24页 |
2.2.2 阳极氧化铝模板的制备 | 第24-25页 |
2.2.3 聚碳酸酯(PC)表面纳米乳突及纳米棒结构的制备 | 第25页 |
2.2.4 样品表面疏水化处理 | 第25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5-34页 |
2.3.1 渐变孔氧化铝模板的表征 | 第25-26页 |
2.3.2 利用氧化铝模板压印PC | 第26页 |
2.3.3 纳米乳突PC在NaOH溶液中的腐蚀 | 第26-29页 |
2.3.4 PC表面的冷凝微滴自驱离性能研究 | 第29-34页 |
2.4 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铝材表面棒孔复合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冷凝微滴自驱离性能研究 | 第35-58页 |
3.1 前言 | 第35-36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36-39页 |
3.2.1 实验试剂、设备与测试方法 | 第36-37页 |
3.2.2 铝表面氧化铝纳米孔与突起阵列结构制备 | 第37-38页 |
3.2.3 样品表面疏水化处理 | 第38-39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9-56页 |
3.3.1 制备条件对纳米结构形貌及物理性质的影响 | 第39-47页 |
3.3.2 棒孔复合纳米阵列结构氧化铝的形成机理 | 第47-51页 |
3.3.3 铝箔表面冷凝微滴自驱离性能 | 第51-53页 |
3.3.4 空调铝翅片表面结构表征及冷凝微滴自驱离及自清洁性能研究 | 第53-56页 |
3.4 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