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我国社会信任缺失与重建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.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2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方法、思路、创新点 | 第16-19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1.4.3 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2.社会信任的涵义和本质 | 第19-33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9-22页 |
2.1.1 信任与诚信 | 第19-20页 |
2.1.2 信任与信用 | 第20-22页 |
2.1.3 信任与社会信任 | 第22页 |
2.2 社会信任涵义 | 第22-23页 |
2.3 社会信任特点 | 第23-25页 |
2.3.1 交互主体性 | 第23-24页 |
2.3.2 能动性 | 第24页 |
2.3.3 互相理解性 | 第24-25页 |
2.4 社会信任的本质 | 第25-33页 |
2.4.1 一种交往态度 | 第25-27页 |
2.4.2 一种价值心理 | 第27-29页 |
2.4.3 一种文化模式 | 第29-30页 |
2.4.4 一种社会资本 | 第30-33页 |
3.当前我国社会信任缺失的危害及原因 | 第33-47页 |
3.1 当前我国失信现象 | 第33-39页 |
3.1.1 个人失信现象 | 第33-36页 |
3.1.2 企业信任的缺乏 | 第36-37页 |
3.1.3 政府信任的缺失 | 第37-39页 |
3.2 当前我国社会信任缺失的危害 | 第39-43页 |
3.2.1 危害社会稳定 | 第39-40页 |
3.2.2 增加交易成本 | 第40-41页 |
3.2.3 破坏市场秩序 | 第41-42页 |
3.2.4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减弱 | 第42-43页 |
3.3 当前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 | 第43-47页 |
3.3.1 传统观念的惯性 | 第43-44页 |
3.3.2 经济利益的刺激 | 第44-45页 |
3.3.3 制度约束的软化 | 第45页 |
3.3.4 社会心理的因素 | 第45-47页 |
4.我国现代社会信任体系的重建 | 第47-62页 |
4.1 借鉴信用体系构建的国际经验 | 第47-49页 |
4.1.1 发达国家信任体系建设模式 | 第47-48页 |
4.1.2 发达国家的信任体系建设的经验概括 | 第48-49页 |
4.2 规范市场经济运行 | 第49-52页 |
4.2.1 调整利益格局 | 第49页 |
4.2.2 加强企业信用创新管理 | 第49-51页 |
4.2.3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| 第51-52页 |
4.3 建设信任型政府 | 第52-57页 |
4.3.1 加强政治体制改革 | 第52-53页 |
4.3.2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| 第53-54页 |
4.3.3 加大党政事务公开力度 | 第54-55页 |
4.3.4 提升政府公信力 | 第55-57页 |
4.4 提升社会信任价值观 | 第57-62页 |
4.4.1 弘扬中国传统诚信文化 | 第57-58页 |
4.4.2 学校和家庭重视诚信教育 | 第58-60页 |
4.4.3 从个人自身做起 | 第60-62页 |
5.结语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