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4.1 文献研究法 | 第12页 |
1.4.2 GIS分析法 | 第12页 |
1.4.3 实地调研法 | 第12-13页 |
1.4.4 问卷访谈法 | 第13页 |
1.4.5 语义差异法 | 第13-14页 |
1.5 研究框架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| 第15-21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15-17页 |
2.1.1 城市公园绿地 | 第15页 |
2.1.2 广义的可达性 | 第15页 |
2.1.3 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 | 第15-17页 |
2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7-21页 |
2.2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7页 |
2.2.2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7-21页 |
第三章 北京市石景山区公园绿地概况 | 第21-32页 |
3.1 自然地理 | 第21-22页 |
3.2 绿地发展 | 第22-23页 |
3.3 区域现状 | 第23-32页 |
3.3.1 人口数量及分布 | 第23-24页 |
3.3.2 相关绿地政策 | 第24-26页 |
3.3.3 现状公园绿地统计 | 第26-32页 |
第四章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| 第32-42页 |
4.1 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方法 | 第32-34页 |
4.1.1 缓冲区法 | 第32页 |
4.1.2 最小邻近距离法 | 第32页 |
4.1.3 费用加权距离法 | 第32页 |
4.1.4 引力势能模型法 | 第32-33页 |
4.1.5 网络分析法 | 第33页 |
4.1.6 五种评价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| 第33-34页 |
4.2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可达性分析 | 第34-42页 |
4.2.1 研究方法原理 | 第34-35页 |
4.2.2 北京市石景山区公园绿地分布特征 | 第35-36页 |
4.2.3 网络分析法计算公园绿地可达性 | 第36-39页 |
4.2.4 北京市石景山区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| 第39-42页 |
第五章 基于其他因素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| 第42-90页 |
5.1 区域环境对可达性的影响 | 第43-46页 |
5.1.1 区域用地性质 | 第44页 |
5.1.2 区域道路交通 | 第44-46页 |
5.2 使用人群对可达性的影响 | 第46-49页 |
5.2.1 人口分布及特征 | 第47-48页 |
5.2.2 游人心理及习惯 | 第48-49页 |
5.3 绿地自身对可达性的影响 | 第49-90页 |
5.3.1 绿地规模 | 第50页 |
5.3.2 绿地性质 | 第50-51页 |
5.3.3 道路交通 | 第51-58页 |
5.3.4 设施和管理 | 第58-87页 |
5.3.5 北京市石景山区公园绿地总体满意度评价 | 第87-90页 |
第六章 基于可达性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公园绿地格局优化分析 | 第90-101页 |
6.1 北京市石景山区公园绿地格局分析与优化建议 | 第90-94页 |
6.1.1 北京市石景山区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 | 第90-91页 |
6.1.2 北京市石景山公园绿地格局现状问题 | 第91-94页 |
6.2 北京市石景山区公园绿地格局优化建议 | 第94-101页 |
6.2.1 增加公园绿地数量和类型 | 第94-97页 |
6.2.2 完善北京市石景山区交通网络 | 第97-99页 |
6.2.3 丰富公园绿地内部游憩设施 | 第99-101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101-103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101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101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08页 |
附录A | 第108-111页 |
附录B | 第111-112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12-113页 |
致谢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