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--第Ⅵ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--铬副族(ⅥB族)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

铬铁矿深加工之喷涂氧化铬(Cr2O3)合成工段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3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3页
    1.2 铬铁矿资源概况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铬铁矿特征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金属矿开采技术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铬铁矿选矿技术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铬铁矿资源储量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1.3 铬铁矿生产铬盐工艺技术[18]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铬铁矿无钙焙烧法生产铬盐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铬铁矿湿法冶金生产铬盐第16-17页
    1.4 铬盐产品种类第17-18页
    1.5 铬盐制备氧化铬现状第18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固相法制备氧化铬(Cr_2O_3)工艺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液相法制备氧化铬(Cr_2O_3)工艺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气相法制备氧化铬(Cr_2O_3)工艺第26页
    1.6 氧化铬(Cr_2O_3)的应用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氧化铬(Cr_2O_3)在冶金领域中的应用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氧化铬(Cr_2O_3)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氧化铬(Cr_2O_3)在颜料领域中的应用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氧化铬(Cr_2O_3)在储氢领域中的应用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5 氧化铬(Cr_2O_3)在涂层领域中的应用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6 氧化铬(Cr_2O_3)的其他应用第28-29页
    1.7 喷涂氧化铬(Cr_2O_3)的规格要求第29页
    1.8 本论文研究选题依据与主要内容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8.1 本文的选题依据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8.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0-31页
第二章 重铬酸钠体系下合成喷涂氧化铬工艺研究第31-43页
    2.1 前言第31页
    2.2 实验部分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本章所用主要原料及仪器设备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的主要流程与方法第32-33页
    2.3 产品的表征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表征方法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粒度分布的统计方法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反应转化率测定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2.4 结果与讨论第34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产品的XRD图谱分析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产品的SEM形貌分析第34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产品粒度分析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反应转化率测定第40-41页
    2.5 反应过程的机理初步分析第41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41-43页
第三章 铬酸钠体系下合成喷涂氧化铬工艺研究第43-54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43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本章所用主要原料及仪器设备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的主要流程与方法第43-44页
    3.3 产品的表征第44-45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讨论第45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产品的XRD结果分析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产品的SEM形貌分析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产品粒度分析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反应转化率测定第51-52页
    3.5 反应过程的机理初步分析第52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52-54页
第四章 铬酸钾体系下合成喷涂氧化铬工艺研究第54-65页
    4.1 前言第54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本章所用主要原料及仪器设备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的主要流程与方法第54-55页
    4.3 产品的表征第55-56页
    4.4 结果与讨论第56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产品的XRD结果分析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产品的SEM结果分析第56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产品粒度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反应转化率测定第63页
    4.5 反应过程的机理初步分析第63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63-65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5-68页
    5.1 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其创新点第65-66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6-68页
致谢第68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7页
作者简介第77-78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78-79页

论文共7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深井软岩巷道连续“双壳”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研究
下一篇:云驾岭煤矿12303工作面沿空留巷二次采动围岩稳定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