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其发展路径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2.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0页 |
1.2.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0-11页 |
1.2.3 研究述评 | 第11-12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.2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、特征及江西省发展现状 | 第15-20页 |
2.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| 第15-16页 |
2.1.1 城镇化 | 第15页 |
2.1.2 新型城镇化 | 第15页 |
2.1.3 新型城镇化特征 | 第15-16页 |
2.2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| 第16-19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20-25页 |
3.1 建立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| 第20页 |
3.2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 | 第20-24页 |
3.2.1 制定依据 | 第20页 |
3.2.2 指标选取内容 | 第20-22页 |
3.2.3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框架 | 第22-24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四章 江西省城镇化水平 | 第25-31页 |
4.1 传统城镇化率 | 第25-26页 |
4.1.1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| 第25页 |
4.1.2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| 第25-26页 |
4.2 新型城镇化率 | 第26-2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第五章 江西省各设区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 | 第31-37页 |
5.1 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31-33页 |
5.1.1 熵值法的可行性 | 第31页 |
5.1.2 改进熵值法的原理 | 第31-33页 |
5.2 改进熵值法评价过程 | 第33-35页 |
5.2.1 数据的来源 | 第33页 |
5.2.2 指标权重的计算 | 第33-35页 |
5.2.3 综合评价结果 | 第35页 |
5.3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35-3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7-50页 |
6.1 灰色关联分析 | 第37-42页 |
6.1.1 灰色关联度原理 | 第37-38页 |
6.1.2 灰色关联度分析过程与结果 | 第38-42页 |
6.2 回归分析 | 第42-48页 |
6.2.1 回归分析的步骤 | 第43页 |
6.2.2 回归分析过程及结果 | 第43-46页 |
6.2.3 回归分析结果及解析 | 第46-48页 |
6.3 成果分析 | 第48-49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七章 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究 | 第50-57页 |
7.1 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| 第50页 |
7.2 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 | 第50-54页 |
7.2.1 产业结构的优化 | 第51页 |
7.2.2 提高“农转非”的保障水平 | 第51-52页 |
7.2.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| 第52-53页 |
7.2.4 推动城乡统筹进程 | 第53页 |
7.2.5 打造生态文明宜居城市 | 第53-54页 |
7.3 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究 | 第54-57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