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bstracts | 第4页 |
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6-10页 |
一 选题缘由 | 第6-7页 |
二 研究现状 | 第7-9页 |
三 方法和结构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湖北汛塘设置和发展的背景 | 第10-26页 |
第一节 汛塘在绿营的层级 | 第10-14页 |
一 层级梳理 | 第10-12页 |
二 管辖辨析 | 第12-14页 |
第二节 汛塘发展的背景 | 第14-26页 |
一 镇、协更迭 | 第16-20页 |
二 镇、协布防特点 | 第20-22页 |
三 营的分布特征 | 第22-26页 |
第二章 汛塘设置及发展 | 第26-49页 |
第一节 从防汛到塘汛 | 第26-30页 |
第二节 汛塘发展的时空特征 | 第30-34页 |
第三节 白莲教起义与郧襄地区的汛塘调整 | 第34-45页 |
第四节 汛塘分布的地域差异 | 第45-49页 |
第三章 清中叶湖北汛塘复原——以嘉庆《湖北通志》为基础(上) | 第49-64页 |
第一节 武昌府 | 第49-56页 |
第二节 汉阳府 | 第56-60页 |
第三节 黄州府 | 第60-64页 |
第四章 清中叶湖北汛塘复原——以嘉庆《湖北通志》为基础(下) | 第64-97页 |
第一节 襄阳府 | 第64-75页 |
第二节 郧阳府 | 第75-84页 |
第三节 施南府 | 第84-97页 |
结语 | 第97-100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00-109页 |
后记 | 第109-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