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金融组织、银行论文

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管理研究

摘要第4-7页
ABSTRACT第7-10页
第1章 绪论第17-2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9-20页
    1.2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思路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框架第21-22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1.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论文创新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论文不足第23-25页
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第25-38页
    2.1 相关理论第25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金融创新理论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金融中介理论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二元金融结构理论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金融监管套利理论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金融自由化理论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金融与经济增长理论第29-31页
    2.2 文献综述第31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国外文献综述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国内文献综述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文献述评第36-38页
第3章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第38-89页
    3.1 中国影子银行概述第38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中国影子银行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中国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第43-55页
    3.2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和态势第55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中国影子的发展趋势第58-62页
    3.3 中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金融机构的创新与监管博弈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金融投资高收益与风险抉择第63-64页
    3.4 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第64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第64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影子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中国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第72-86页
    3.5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第86-8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现状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第87-89页
第4章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分析第89-106页
    4.1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种类第89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信用违约风险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杠杆风险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监管套利风险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关联性风险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流动性风险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风险第92-93页
    4.2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成因第93-94页
    4.3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特征第94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交叉传染性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内在脆弱性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隐形担保性第96页
    4.4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传导途径第96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风险传导的作用机理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影子银行体系内部的风险传导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对商业银行的风险传导第99-100页
    4.5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效应分析第100-10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正效应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负效应第102-106页
第5章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第106-122页
    5.1 基于Garch-VaR模型的风险评估第106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GARCH-VaR模型建立第106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模型结果分析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实证结论第112-113页
    5.2 外部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第113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数据处理第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实证模型建立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模型结果分析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实证结论第116-117页
    5.3 内部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第117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数据处理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数据检验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实证模型结果分析第119-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实证结论第121-122页
第6章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预警模型构建第122-136页
    6.1 影子银行风险分析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影子银行经营风险分析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影子银行加大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第123-124页
    6.2 影子银行风险预警模型建立第124-12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BP神经网络模型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风险预警模型选择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风险预警指标与风险状态确立第126-128页
    6.3 模型的分析过程第128-13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归一化处理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因子分析第129-13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计算结果分析第133-134页
    6.4 风险的反馈控制第134-135页
    6.5 实证结论第135-136页
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36-141页
    7.1 研究结论第136-138页
    7.2 加强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第138-141页
参考文献第141-153页
致谢第153-154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54页

论文共1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各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比较研究
下一篇: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影响研究--基于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