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--环境生物学论文--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

城市化进程中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动态演变特性及驱动机制研究

论文摘要第11-14页
Abstract第14-1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9-2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河口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城市化进程中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遭受威胁第21-22页
    1.2 目的意义第22-23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第23-24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1.5 技术路线第25页
    1.6 创新点第25-27页
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7-39页
    2.1 城市化的概念及内涵第27-28页
    2.2 城市化下土地利用/覆盖变化及驱动力研究进展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土地利用/覆盖变化研究进展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土地利用/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第30-32页
    2.3 城市化下热红外遥感地表温度反演研究进展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单通道算法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劈窗算法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多通道算法第33-34页
    2.4 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研究进展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国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研究进展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国内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研究进展第35-36页
    2.5 河口地区感潮河段水动力—水质模型研究进展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水动力模型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水质模型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河口模型研究及应用现状第37-39页
第三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第39-53页
    3.1 城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第39-40页
    3.2 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生态整合原理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趋适开拓原理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协调共生原理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生态承载力原理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可持续发展原理第41-42页
    3.3 湿地生态系统动态演变特性研究技术方法第42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数据预处理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利用“3S”技术分析土地利用/覆盖演替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反演地表亮温变化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利用“3S”技术与环境经济学方法评价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利用水动力—水质模型模拟湿地生态系统水环境变化第50-51页
    3.4 数据源第51-53页
第四章 研究区背景分析第53-75页
    4.1 地理位置及研究区特征第53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区域位置与研究范围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研究区特征第55-60页
    4.2 自然环境第60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地质、地貌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气候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水文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土壤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生物资源第63-68页
    4.3 社会经济状况第68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概况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人口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社会经济第71-73页
    4.4 城市化进程第73-75页
第五章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土地利用/覆盖变化及驱动力研究第75-101页
    5.1 研究区遥感影像分类第75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遥感影像分类原理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遥感影像分类体系及目视判读第77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遥感影像波段组合选择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遥感分类图像后处理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遥感影像分类结果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6 遥感影像分类结果评价第84-88页
    5.2 土地利用/覆盖动态变化检测第88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土地利用/覆盖类型面积变化第88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土地利用/覆盖类型强度变化第91页
    5.3 土地利用履盖动态变化结果第91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土地利用/覆盖变化特征显著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城市化发展轮廓清晰第93-94页
    5.4 土地利用/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第94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人口增长及其影响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经济发展及其影响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产业化水平及其影响第97-99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99-101页
第六章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地温时空动态变化研究第101-120页
    6.1 影像预处理第101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辐射定标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比辐射率计算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亮温反演第103-105页
    6.2 湿地亮温动态变化第105-109页
    6.3 地温时空等级分布第109-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地表温度反演第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地温标准化分级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地温时空等级分布特征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地温时空等级分布影响因素第112-113页
    6.4 湿地温度变化效应分析讨论第113-115页
    6.5 湿地斑块面积与湿地温度的关系第115-116页
    6.6 湿地总面积与湿地低温区面积的关系第116页
    6.7 湿地平均地温与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的关系第116-117页
    6.8 本章小结第117-120页
第七章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研究第120-133页
    7.1 城市化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影响第120页
    7.2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规律第120-12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及单位价值的确定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方法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时空变化第123-12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经济发展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关系第127-128页
    7.3 本章小结第128-133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分析讨论第128-13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研究结论第130-133页
第八章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水动力—水质模型模拟研究第133-175页
    8.1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水动力—水质模型的建立第133-164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问题分析与模型结构确定第133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模型选取第133-140页
        8.1.3 数据收集与处理第140-146页
        8.1.4 时空概化第146-148页
        8.1.5 模型运行第148-149页
        8.1.6 模型参数选取及率定第149-160页
        8.1.7 模型验证第160-164页
        8.1.8 建模讨论第164页
    8.2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水动力—水质模型应用第164-172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水环境现状分析第164-168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情景模拟与分析第168-172页
    8.3 本章小结第172-175页
        8.3.1 结论第172-173页
        8.3.2 建议第173-175页
第九章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共轭生态调控策略体系第175-184页
    9.1 共轭生态调控策略体系框架第175-177页
    9.2 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相对应的污染物浓度控制第177页
    9.3 与生态指标控制相呼应的环境红线控制第177-179页
    9.4 与生态环境容量控制相呼应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控制第179-180页
    9.5 与湿地现状保护相呼应的湿地预警保育第180-181页
    9.6 与政府主导机制相呼应的全民参与机制第181-182页
    9.7 结语第182-184页
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第184-192页
    10.1 主要结论第184-189页
        10.1.1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土地利用/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第184-185页
        10.1.2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地温时空动态变化研究第185-187页
        10.1.3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研究第187-188页
        10.1.4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水动力—水质模型模拟研究第188-189页
        10.1.5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共轭生态调控策略体系第189页
    10.2 研究展望第189-192页
        10.2.1 遥感影像数据源的空间精度问题第189-190页
        10.2.2 土地利用/覆盖变化与驱动力耦合模型的系统建构问题第190页
        10.2.3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参数的修正率定问题第190页
        10.2.4 水动力—水质耦合模型的应用模拟问题第190-191页
        10.2.5 湿地共轭生态调控策略体系的内涵拓展问题第191-192页
附件第192-209页
参考文献第209-221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第221-223页
致谢第223-225页

论文共22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本体模型及其在信息安全评估领域的应用研究
下一篇:新一代绿色TWDM-PON关键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