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运筹学论文--排队论(随机服务系统)论文

平面信号交叉口延误分析

中文摘要第7-8页
英文摘要第8页
变量与符号第9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9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第10-11页
    1.2 背景知识第11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交通流间断特性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延误的定义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控制延误和停车延误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常用的几个概念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延误的影响因素第15-17页
    1.3 课题研究意义第17页
    1.4 论文内容安排第17-18页
    1.5 论文主要结论第18-19页
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综述第19-35页
    2.1 国外研究历史、现状第19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均匀延误部分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增量延误部分第21-27页
    2.2 我国研究状况第27-28页
    2.3 现状、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第28-30页
    2.4 已有分析方法及其评价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流体力学方法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排队论方法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理论与模拟结合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HCM方法(协调变换方法)第31页
    2.5 研究思路和采用的方法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排队论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随机点过程理论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结合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回归分析法第34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三章 信号交叉口车辆运行特性分析第35-54页
    3.1 信号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特性分析第35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信号交叉口交通流运行分析第35-43页
    3.2 信号交叉口车辆受阻过程分析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信号控制对交通流的阻滞作用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减-加速过程与减-加速延误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控制延误第45-47页
    3.3 车辆到达特征分析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规则分布(均匀到达)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负指数分布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带位移的负指数分布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M3分布第48-49页
    3.4 排队离散车头时距进一步分析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排队离散车头时距的分布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排队离散车头时距值和方差分析第50-53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3-54页
第四章 平面定时信号交叉口延误分析第54-83页
    4.1 均匀延误部分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均匀延误第54-56页
    4.2 增量延误分析第56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不饱和条件下增量延误第56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过饱和条件下的增量延误第61-64页
    4.3 控制延误模型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控制延误模型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参数标定第65-67页
    4.4 模型验证第67-69页
    4.5 模型的比较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与已有的稳态平衡延误模型比较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与HCM模型比较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和定数延误模型比较第71页
    4.6 延误影响因素分析第71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车头时距、车辆到达分布对延误影响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通行能力、服务过程对延误的影响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控制参数对延误的影响分析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6.4 初始排队对控制延误影响第74-76页
    4.7 左转车均匀延误计算第76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专用左转车道和保护左转相位下的左转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许可左转相位条件下,均匀延误模型第77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行人和自行车干扰下的均匀延误第81-82页
    4.8 本章小结第82-83页
第五章 延误分布特征分析与应用第83-93页
    5.1 延误分布特征与服务水平划分第83-85页
    5.2 延误时间方差分析第85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均匀延误方差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增量延误方差第87-89页
    5.3 应用展望第89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排队长度分位数估计和车道长度的计算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服务水平的评价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信号方案优化第92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92-93页
第六章 停车延误、引道延误和控制延误关系研究第93-103页
    6.1 停车延误、引道延误和控制延误定义第93-94页
    6.2 停车延误、引道延误和控制延误关系分析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引道延误和停车延误的回归分析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控制延误和停车延误的回归分析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控制延误和引道延误的回归分析第96-97页
    6.3 停车延误和控制延误的进一步分析第97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受阻车辆的减-加速延误和停车延误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控制延误和停车延误之间的转换系数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数据验证第99-102页
    6.4 结论第102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02-103页
第七章 结束语第103-105页
    7.1 论文的主要成果第103页
    7.2 未来的研究和工作第103-104页
    7.3 论文的创新点第104-105页
附录1 车头时距M3分布参数估计与拟合优度检验第105-107页
附录2 车头时距的对数正态分布检验第107-109页
附录3 饱和车头时距分析第109-112页
附录4 协调变换方法第112-115页
附录5 仿真模型第115-117页
附录6 模型参数标定方法第117-120页
附录7 左转饱和流率校正第120-123页
参考文献第123-129页
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9-130页
致谢第130页

论文共13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材料阻燃改性的研究
下一篇:CoFe2O4和碳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锂离子电池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