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汇兑、对外金融关系论文

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的风险管理研究

内容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宏观方面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微观方面第11-12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理论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实际意义第13页
    1.3 文献综述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文献综述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文献综述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文献评述第15-16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1.5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8-19页
第2章 外汇衍生品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第19-23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界定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外汇衍生品的内涵诠释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外汇衍生品的分类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外汇衍生品的功能第20-21页
    2.2 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金融脆化理论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第21-23页
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的发展状况第23-28页
    3.1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市场的演进路径第23-24页
    3.2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交易规模逐渐增加,但仍远低于国际水平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场外外汇衍生品占主体地位,其中又以掉期业务为主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交易主体仍以银行间外汇市场为主第27-28页
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的风险及其管理第28-38页
    4.1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的风险及成因分析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面临的风险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的风险成因分析第29-31页
    4.2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发展规模较小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定量分析能力薄弱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缺乏对外汇衍生合约的定价能力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监管方式不合理第33页
    4.3 对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仍处于初步阶段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风险度量方法不够科学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自主报价能力薄弱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外部监管体系不健全第35-38页
第5章 国外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风险管理失败案例警示第38-42页
    5.1 案例简介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爱尔兰联合银行外汇巨亏案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外汇期权案第38-39页
    5.2 案例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管理层风险意识不强,员工职业操守不良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业务流程出现缺陷,财务责任不清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第40页
    5.3 借鉴及启示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引进高素质人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有效分离不相容职务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监管必须到位第41-42页
第6章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第42-52页
    6.1 逐渐仃序的进行资本项目的开放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改革要循序渐进、步步为营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合理确定和调整资本项目的开放次序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完善相关的法律机制第43-44页
    6.2 稳步推进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加快我国外汇期货市场的建设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加强对场外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管理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健全场内外市场的协调机制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建设一个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定价中心第46-47页
    6.3 健全内部风控体系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建立健全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方法体系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第49页
    6.4 建立统一的外部监管体系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统一监管模式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转变监管手段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完善监管制度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加强国际监管合作第50-52页
结论及思考第52-53页
参考文献第53-55页
后记第55页

论文共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喷嘴内制冷剂闪发膨胀机理及临界流动研究
下一篇: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火灾后抗剪性能有限元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