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课题的提出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9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考虑骨骼肌肉系统的汽车踏板人机交互布置 | 第21-39页 |
2.1 人体骨骼肌生物力学 | 第21-28页 |
2.1.1 人体骨骼系统 | 第21-23页 |
2.1.2 人体肌肉系统 | 第23-25页 |
2.1.3 肌肉力特性 | 第25-28页 |
2.2 人体下肢关节生物力学 | 第28-31页 |
2.2.1 踝关节的生物力学 | 第28-29页 |
2.2.2 膝关节的生物力学 | 第29-30页 |
2.2.3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 | 第30-31页 |
2.3 汽车踏板人机交互系统与设计 | 第31-38页 |
2.3.1 汽车驾驶室的人机界面 | 第32页 |
2.3.2 下肢人机交互系统 | 第32-35页 |
2.3.3 汽车踏板设计 | 第35-3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3章 基于骨肌力学特性的汽车踏板人机交互仿真实验 | 第39-57页 |
3.1 骨肌动力学逆向仿真 | 第39-42页 |
3.1.1 仿真概述 | 第39-41页 |
3.1.2 逆向动力学仿真 | 第41-42页 |
3.2 骨肌动力学逆向仿真建模 | 第42-46页 |
3.2.1 仿真模型及参数设定 | 第42-44页 |
3.2.2 模型连接 | 第44-46页 |
3.3 仿真实验的结果分析 | 第46-55页 |
3.3.1 关节力的影响 | 第47-50页 |
3.3.2 关节力矩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3.3.3 肌肉激活程度的影响 | 第52-5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4章 基于肌肉激活程度的汽车踏板人机交互试验 | 第57-81页 |
4.1 肌电信号产生机理及处理理论 | 第57-59页 |
4.2 基于肌肉激活程度的驾驶员踏板人机交互试验 | 第59-66页 |
4.2.1 试验设备 | 第60-62页 |
4.2.2 驾驶员MVC的标定 | 第62-63页 |
4.2.3 驾驶员踏板布置实车试验 | 第63-66页 |
4.3 试验数据处理 | 第66-75页 |
4.3.1 肌电信号处理 | 第66-67页 |
4.3.2 肌肉激活程度值求取 | 第67-68页 |
4.3.3 试验结论 | 第68-75页 |
4.4 舒适性评价函数 | 第75-79页 |
4.4.1 函数的建立 | 第76-78页 |
4.4.2 函数的应用 | 第78-7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第5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1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8页 |
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| 第88-89页 |
致谢 | 第89页 |